川观新闻·德阳观察 王攀 文/图

5月19日,村民陈友德起了个大早。6点,他准时来到村里的高质量蔬菜产业园。采摘辣椒、称重、装袋、装车……一通操作下来,汗湿衣衫。从农民到产业园务工人的身份转变,陈友德经历的时间并不长。

陈友德所在的圣寿村位于德阳市中江县城区东北部的通济镇,距县城仅9公里。一度,通济镇的贫困户曾达到1012户。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通济镇也在思考如何与乡村振兴更有效地衔接。产业振兴,是必由之路。蔬菜产业,成为了被选中的一个。近两年时间内,通济镇零散发展的蔬菜种植业逐步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如此短时间的背后,凝聚了多方的共同努力。

引进“龙头” 蔬菜产业走向标准化规模化

“经过审慎研究,‘北部粮油南果蔬、中部蚕桑和畜牧、生态农旅相融合’的发展思路被最终确定了下来。”通济镇党委书记冷波说,圣寿村就是发展“南果蔬”的核心区域。

事实上,除了圣寿村距离县城9公里,方便果蔬运输的优势外,这里也有种植蔬菜的基础。以往,当地村民们会自发零散种植一些应季蔬菜,运往县城和周边销售,但不成规模,且蔬菜品质参差不齐。而这,与发展蔬菜产业的要求相去甚远。

2021年,余朝晖到来后,一个转机随之而来。作为四川随风润物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随风润物公司)的董事长,他已在蔬菜行业耕耘多年,拥有多个蔬菜种植基地。即便如此,余朝晖也没有停下寻找更优质的蔬菜种植基地的脚步。

经中江县有关部门牵线,余朝晖来到圣寿村考察。“中江的土地以黏性土居多,但圣寿村的土地属沙性土壤,透气性好,加上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这里是种植蔬菜的不二选择。”余朝晖与通济镇一拍即合。

2021年9月,余朝晖正式到圣寿村投资。“零散发展的传统蔬菜种植,自此有了‘龙头’。”冷波说,以前只是简单把菜能够种出来卖出去,专业化的蔬菜生产业主落地后,考虑更多的便是既要种好也要卖好,走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公司出种子、出技术,散户出劳力,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出来的高品质蔬菜,由公司负责销售出去。在这种模式下,50亩、80亩、100亩……圣寿村的优质蔬菜种植基地迅速壮大。产品不仅卖到了周边和本地的二级批发市场,甚至远销北京、西藏、新疆等地。“今年我们的基地将扩大至300亩,全年保守估计可实现产值300万元。”余朝晖说。

多方合力 蔬菜产业迎来发展良机

通济镇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除了“龙头”引领外,在2022年还迎来了一个利好。

作为对口帮扶单位,德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牵头多个机构和企业,又为通济镇带来了资金和项目。去年10月,由德阳市烟草专卖局投资100万元、村干部带头投资20余万元实施的高质量蔬菜产业园一期项目完工。

为了提高蔬菜质量和产出效益,产业园由圣寿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和随风润物公司联合运营。当前,产业园正在采摘辣椒。看着个头与蔬菜运输框几乎等高的青椒,圣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孝乐既忙碌又高兴。

“联合运营的产业园,不仅可以为村集体增加收入,也能让老百姓就近务工挣到钱。”陈孝乐在本子上记录下村民们采摘辣椒的重量,“实行计件制,平均每个人一天可以挣到80至100元。考虑到脱贫户邹能强不能干体力活,安排的是稍微轻松一点的活,给的月薪制。”

相较于一期,产业园二期则更加现代化。此前,德阳市人大办协调160万元资金实施该项目。今年4月,具备水肥一体、自动化喷淋灌溉、自动遮阳、恒温等多项功能的现代智能大棚完工。1个月后,第一茬试种改良土壤的小白菜就上市销售。而接下来,产业园二期将承担生产越冬茬辣椒、五彩番茄等高价值蔬菜的使命。

在圣寿村蔬菜种植核心区的带动下,通济镇的蔬菜种植逐步走上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之路,高品质蔬菜的产量也随之增加。除了随风润物公司的原有销售渠道外,由中江县商务部门推荐,四川阳光盛源商业有限公司已成为通济镇蔬菜的重要采购商。

5月16日,阳光盛源的采购员卢忠勇提出了采购4吨新鲜辣椒的新一轮进货需求,产业园当天出货1.5吨左右,3天内就能供货到位。卢忠勇说,作为民生保供企业,阳光盛源需求巨大,虽然目前与产业园达成长期合作关系,按其产出体量进行采购,但产业园的供货量还远未达到需求量。

巨大的市场缺口下,通济镇的蔬菜产业,迎来难得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