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  戴旖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绵阳观察  郭超英  钟林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第一……2023年一季度,绵阳科技城新区(以下简称新区)的六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绵阳市第一。5月18日,新区“新、快、实、真、严”型干部大学习大评比活动表扬大会在新区创新中心举行,10个先进团队、20名先进个人受通报表扬。会上,新区上至主要领导、下至普通员工均到场参会。

一个普通的表扬大会为什么全员参加?

“奋力开创新区直管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把奖章挂在具体人‘胸前’、板子打在具体人‘身上’……”会中,新区主要领导的一席话“点出”大会要义。

大会现场 郭超英 摄

用“一路小跑”的行动追“新”

对标更新、更高要求,新区“新、快、实、真、严”型干部大学习大评比活动表扬大会刚结束,新区各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一路小跑”回各自岗位。干什么都是“一路小跑”,已成为新区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状态的“标准”。

在被评为“先进个人”的新区经济运行局局长覃莉办公室,她正将桌面上的各项报告表、汇总表、调度表等数据归纳入库,身后墙上的白板,密密麻麻记满了5月份的13项重要工作。

被评为“先进个人”的新区经济合作局副局长田超告诉记者,2022年,新区直管区共接待来访企业500余家,其中单月最高接待来访企业84家。

“新区人”“一路小跑”,跑出的是新区“四上”单位数量由2021年的182户增至2022年的248家;跑出的是新区新招引优质项目65个,同比增长195%,协议引资金额260亿元,较2021年增长约10倍。

“众人划桨开大船。”这个观点在新区已形成共识——招商引资的人天天在外“飞”,街道办的人风吹日晒的“拆”,住建规划的人一寸寸“量”……

用“刻不容缓”的态度追“新”

建设产城融合的省级新区,土地要素是第一保障。

在新区自规中心,负责人陶静告诉记者,仅2022年,新区成功报批15个批次、近2700亩土地。其中,绵阳中学科技城新区校区项目建设用地征前程序仅用时2个月,创造了新区新速度。

创造新区新速度的还有“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绵阳市生态节能环保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研发平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类似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与产业发展关联密切的研究院已在新区落地4个;“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云上签约入驻全国知名高校20家,线下入驻科技创新港高水平创新团队16个。

而与之相同步的是,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杨静霞一周内先后到北京、西安、成都等地进行招院引所的脚步。

在外招引不止步,在家的同志也没停歇。记者在新区科技创新局采访时,工作人员武丽的她手机响个不停。

“哪怕再忙、再晚,只要是企业家来信来电,都会第一时间回复。”武丽大概算了一下,她手机通讯录中1000多个联系人里,新区企业和企业家的联系方式至少有400个。

“刻不容缓”换来的是企业家点赞和新区企业各项指标的飞速增长。据统计,截至目前,新区2022年技术合同登记额达4.8亿元,30个项目申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24家。

大会现场 郭超英 摄

用“科学高效”的技术追“新”

翻看2022年全国城市新区发展潜力百强榜,绵阳科技新区位列第11位、较2021年提升了5位。新区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部门之间的高效协同和“新区人”勇于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创新精神。

在新区项目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怡伟正通过今年3月投入使用的“科技城直管区项目云系统”,打开十多公里外的新区西片区高技术产业园项目1号球机(摄像机),镜头中,现场数十名工人正在进行地基浇筑。

张怡伟介绍,通过与新区科技服务公司合作,经过1年多的研发、设计,目前该区自主研发的“云系统”正式投入使用。通过该系统,除了可以观看各项目现场实时画面外,还可以实时了解各项目基本信息、投资计划、资金进度等几乎涵盖项目所有的相关内容。

更重要的是,新区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也都能随时查看、查询各项目投资、建设进度等相关情况。不但节约了各部门人员去现场勘验、反复核对各项数据的时间成本,还大幅提升了各部门之间信息互通、资料互补的便利性。

以项目服务中心每月上报省市重点项目数据为例,若按之前现场收集资料、各部门汇总、调整、审批等一整套操作流程走下来,最快也要5天左右才能完成报表,而通过新研发的这套云系统,现在只需要30分钟左右就能生成数据分析报告,且准确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