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莉 袁宇君

今年年初,记者走访了种粮大户、新都区贵贵洋农机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赖德彬的小麦田块。

种粮十多年,赖德彬经验丰富。他家的2000亩小麦,近几年平均亩产一直徘徊于750斤左右,亩产800斤以上是他一直没能突破的瓶颈。这个小麦生长季,为实现小麦产量上的突破,赖德彬邀请省内外专家团队帮助他选择了新的小麦品种加微生物复合菌剂拌种方案,力争实现亩产超800斤。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收获季来临,赖德彬的心愿实现了吗?

测产有惊喜:小麦产量提升10%以上

5月14日,顺着新都区马家镇兴崇村的乡村小径,记者来到了赖德彬的小麦田块边。他在专家团队建议下,选种了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育成的春性小麦品种“科成麦6号”和“科成麦4号”,全生育期180至182天,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地区种植。麦黄时节,饱满的麦穗已经积累起沉甸甸的重量。

“2号与3号田块折合亩产分别达到820斤和817.4斤,比1号对照田块729.8斤增产10%以上……”5月14日,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相关专家,选择代表性田块,对小麦进行整田实收。测产专家组长、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李廷轩反复核对数据后,宣布了测产结果。

测产现场,专家团队对比三块试验田小麦性状。袁宇君 摄

这让赖德彬既欣慰又振奋。去年夏天极端热害的负面影响似乎还没走远,今春的少雨又让作物生长多了一层挑战。直到听到测产结果,他的一颗心才放下来。赖德彬在心里默默一算,小麦亩产达到800斤以上,每亩可实现增收100多元。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赖德彬高度认可“科成麦6号”和“科成麦4号”的“双高抗”且高产特质。据了解,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抗性鉴定,“科成麦6号”高抗条锈病、白粉病,中抗赤霉病。而从产量表现来看,“科成麦6号”近几年参加区试平均亩产一度达到779斤,显著高于对照品种。

技术要配套:“良种”需搭配“良法”

种粮人都知道,仅仅是粮食作物品种的更换,并不足以支撑产量实现突破性增长,“良种”还需“良法”。

小麦迎来收获季。袁宇君 摄

2000亩示范麦田,在去年10月24日至11月8日进行无人机直播。赖德彬选择使用广东丽豪生物农业有限公司的PGPR新型微生物复合菌剂(下称“菌剂”)进行小麦播种前拌种和叶面喷施。

四川省水稻航天育种工程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刘思勇介绍,这是一种基于氢氧化细菌和固氮菌群的固氮功能技术的具体产品,此前未在我省大面积示范使用。根据其在吉林、山东等地的应用情况,菌剂有望帮助省内主要粮油作物提高产量、降低病害发病率,同时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化学拌种药剂不合理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

测产当天,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定辉、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推广研究员冯生强等,到田间随机抽取未使用菌剂拌种、2.5%浓度菌剂拌种和5.0%浓度菌剂拌种田块的小麦植株,观察性状发现,后两者根系较前者更为发达。

“菌剂中复杂的微生物群体,可能起到了植物调理剂作用,一方面作用于改善植株生长的土壤环境,一方面作用于植株本身,使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有所提高,促进小麦根系生长。根繁了,叶才能茂。”刘定辉介绍,物化农业绿色投入品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环节。该产品与新品种新技术协同提高产量和农产品品质的相关研究尚待深入和效果验证,后续将持续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