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雅安观察 张超 黄刚 李雅梅

“稍息。现在我为大家介绍充气救援浮台的使用方法,它可用于泥石流、冰面、沼泽等不稳定地面,必要时也可用作担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5月15日,走进还在筹备中的雅安市消防救援支队经开区消防救援大队基地,便听见朱曾华用洪亮的声音训练刚入队的新兵。

朱曾华(左)介绍其发明的充气救援浮台      

“后四名出列,按照刚刚流程重复一遍,下一组做准备。”放下收纳好充气救援浮台的背包,朱曾华拿出救援浮台,连接充气泵,短短30秒,原本干瘪的救援浮台就已经变得饱满,且韧劲十足。

为了更生动地展现电动卷水带器的优势,两名消防员一人手动、一人“电动”开始了激烈“比拼”,熟练的操作后,电动卷水带足足领先人工卷水袋一半时间。“别小看节约的这几十秒,影响可大着呢。”朱曾华介绍,在外出救援完成之后,大家都筋疲力尽,队员再去盘卷灌过水的水带,着实费时费力。

朱曾华(左)指导消防队员使用其发明的消防救援工具      

谈及自己发明的产品,今年不到40岁的朱曾华眼里总是有光。到雅安工作的这15年间,除日常的作战训练外,他还发明了多种消防救援工具,如今已有在实战中应用,被大家称为“六边形消防战士”。

朱曾华展示其发明的辅助器具      

朱曾华,现任雅安市消防救援支队经开区消防救援大队筹备组组长,1983年出生,2003年从河南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消防战士(现消防救援人员)。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主动请缨援建四川,被分在了雅安市消防救援支队工作。工作15年来,先后参加灭火救援行动600余次,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

朱曾华获得的荣誉及专利证书等 受访者供图      

在多次救援过程中,朱曾华发现一些器材装备并不称手,有些消防场景缺少针对性的救援器材。为了提高救援效率,减少消防指战员伤亡,朱曾华开始着手研究救援装备。

截至目前,他已申请34个实用新型国家专利,多个产品填补了专业救援领域的空白。

朱曾华发明的横渡救援机器人被运用于实践 受访者供图      

朱曾华决心走上研究改进救援设备之路,还要从2013年一次失败的救援经历讲起。

那一年,朱曾华参与了芦山“4·20”强烈地震救援,当时山体垮塌致道路中断,他所在的救援小分队因没有横渡过河的工具,无法快速营救被困人员,当他们绕道到达现场时,已错失了最佳救援时机。这让朱曾华不禁思考:若再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办?慢慢地,横渡救援机器人员雏形就浮现在了脑海里。

但是要想做成实物,第一步就是要建3D模型,而这对朱曾华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于是他见缝插针地向别人请教,学习制图、建模。没有相关的技术、经费、场地支持,朱曾华就在家用纸壳做模型模拟造型论证,在废品收购站挑选废旧的电机等材料来模拟受力结构测试,在网上选购音视频模块,学习拼装。

凭着一股劲,短短2年时间,朱曾华在没有任何参照物的前提下,纯手工打造出一台横渡救援原型机,并测试成功。目前,设备经过不断升级,已在全国消防救援队伍中推广使用。

工作中的朱曾华(左一)受访者供图      

看到有消防员在营救落冰老人不慎掉入冰窟窿中壮烈牺牲,他开始研发充气救援气垫,填补了冰面、沼泽等不稳定地形救援器材的空白;看到各地接连发生森林山火,他开始着手研发单兵避火球,按照设计理论,单兵避火球能在紧急情况下一键自动充气,形成一个球体保护空间,救援人员能迅速进入其中,在800—1000℃的高温下为其提供约30分钟的避难时间……虽已经获得34个专利,朱曾华表示,仍将继续摸索研发更加实用的消防救援装备。

“如今,在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下,雅安为我们搭建了更加宽广的干事舞台,在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都提供了更多的支持。”2022年,朱曾华被评为雅州百千人才计划——科技菁英,纳入了雅安高层次人才管理,更多可作实战应用的救援设备将从图纸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