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亮

初识诗人庞白,是在八九年前。那时他在北海简居书吧组织一场诗歌朗诵活动,我也参加。记得在那次活动中,大家都选了自己喜欢的作品朗诵,我选了庞白的一首诗。那是我第一次面对一位诗人并朗读他的作品。至于当初读的是哪首,已记不清了,但那种担心读不好、读不出诗歌韵味的心情却一直在脑中残存着。

庞白的诗写得好,很多读者都喜欢读他的诗,没认识他之前,我断断续续也读过不少。那次活动后,我们渐渐熟络起来,读到他的诗也就更多了。有时,我把我的文章发给他,请他指正,他有时也会给我发来一两首新作。文友之间的这种文字交往,令我感激,也很感动。诗的美感和意境在我的脑中随之慢慢建立起来,让我对庞白的诗歌,总体上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自然而纯粹、质朴而干净,就像春日里的雨水,底色接近大海,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温度。

这次,又读到庞白的新著《落进大海的雨》。记不起这是他的第几部作品了,真为他新作频出感到高兴。因为之前一直断断续续读他的诗,这本诗集收入的不少诗是他之前写的作品,所以,拿到这本书就像遇到老朋友一样,有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感。

诗集《落进大海的雨》是广西当代作家丛书(第五辑)之一,全书汇集了200余首诗作,分成“喜欢那束光打在脸上”“时光新了又旧”“风吹过,树仍在”“行至半山”“落进大海的雨”五辑。顺着各个小辑的脉络探索,大部分诗作的素材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像《楼梯》《黄昏》《声音》《落下来》《像木匠一样爱我》等,无不是选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物、一时、一景、一境或者一点感受而写。

庞白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诗人,其以质朴洁净的诗性语言写尽生活琐碎之美。这些美,初读时或许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但只要慢慢品读,用心品读,就一定能在字里行间读出新意,读出共鸣。

如第一辑里我最喜欢的那首《想念雪》:“闭上眼睛,我就想念雪了/我想念那些细碎的颗粒/落满了我的头发……”雪于我们而言,只是日常中见到的普通事物,是大自然的一种平淡无奇的产物。然而,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到的雪似乎就不止是“产物”这一个身份,它更像是一种心灵守望,一种彻骨的思念。这就好了,人的一生,谁没有一段关于思念的经历和感受深藏于心底?而这种深藏于心底的“既有些温暖,也有些冒着寒气”的经历和感受,恰恰又是我们的生活常态。

除了这些日常点滴,不少“游记诗”也被庞白收录在这本集子里。如第二辑“时光新了又旧”里的《冬雪·黄鹤楼》《涠洲岛上看壁画》《乐山大佛》《川北高原》《上崂山》等,几乎每一首都是记录作者到过的地方,是作者曾“到此一游”的见证。可贵的是,这些见证了作者出游的诗作,并不像普通游记那样平铺直叙,而是胜景和情感的交融、心与自然的重合。读完这数十篇诗作,我真切地感到,诗人不仅是用脚在行走,也是用心在行走,脚步所到之处,也是他的心灵所到之处。一个始终用心在丈量大地的人,他的诗歌怎能不打动人?

不过,据我所知,庞白所到过的这些地方,并非都是为了纯粹的游玩。大多时候,是因为要参加诗会或领奖。庞白获过很多奖,中国报人散文奖、冰心散文奖、广西铜鼓奖等。但对这些荣誉,他从来不当回事,即便是当时我在电话这头已经为他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依然淡淡地说:“没什么,小奖而已。”庞白性格一向低调、沉稳,我知道他不可能因为一个他认为的小奖而像我那样得意忘形。一个优秀的诗人,或者说一个真正热爱写诗的人,他更关注的只有如何去拓展更广阔的诗意探寻,写出更多令读者更认可的诗。这或许也是在他那么多游记诗中,我们始终没有读到过哪一首里出现过“沾沾自喜”的缘故吧。

有文友说,庞白是因为过于执着于诗歌,为了有更多时间写诗,而辞去了之前在海运相对繁忙的工作。我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也不好问他准确答案。但我敢肯定的是,他是热爱过去的工作的。一个热爱诗歌的人,必定热爱生活。他过去的海上工作何尝不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在这本诗集的最后一辑里,我们读到的几乎都是写他过去在海运工作时的人、事、物,写他对大海的经历和感受。庞白做过海员,对大海感情笃深,愿意为大海“奉献”,就像在《致大海兼讲故事》里说的那样,“我同意将自己的全部/融进大海,成为咸涩的一种”。而自始至终,大海也一直对他敞开宽广的怀抱,接纳他,包容他,默默为他的笔注入强大力量。

当然,对于庞白这样一位写了二三十年的写作者说,不止是曾经从事的海上工作、走过的河流山川、经历过的日常琐碎,万事万物应都是他创作中不可缺失的精神家园,都在默默地给他的笔下世界注入力量。那些力量像一阵阵紧密的雨,全部落进他用文字构建的大海里。假以时日,当这片大海“水涨船高”时,他定能顺水行舟,抵达理想中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