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雨萌 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4月20日,《天回医简》整理出版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11年前在天回镇汉墓里出土的这批珍贵竹木简正在分阶段保护修复,预计未来一两年内将完成全部工作。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介绍,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4座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出土大量漆木器、陶器,以及少量铜器和铁器等。其中3号墓北部底箱发现的大量西汉时期简牍为四川地区首次发现,这一发现使成都地区成为我国又一处重要的汉代简牍出土地。出土简牍最终以天回医简命名。

这批简牍在地下经历两千余年,保存状况较差,交错堆叠互相粘连,最后通过整体提取的方式,移至实验室内进行清理。清理过程中,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创新采用计算机正射影像技术对出土竹简进行实验室考古,以正射影像为底图,通过CAD软件绘制记录了竹简的叠压关系,为竹简编联复原提供了可靠依据,最终顺利清理出竹简共计930支,木牍50余枚。

颜劲松介绍,简牍清理提取完毕后下一步工作是保护修复。出土简牍作为饱水竹木器,其保护修复流程主要包括清洗脱色、脱水加固、干燥定形、粘接修复等,技术核心集中在脱水加固。天回医简我们采用了两种脱水加固技术,分别是复合乙二醛法和高级醇法,两种技术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对碳化变黑的竹简脱色处理之前就进行红外摄影,最大限度地采集文物信息,确保清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由于天回医简出土量大,保护修复工序复杂、耗时长,目前这批简牍分别处于三个阶段:一部分处于浸泡保存中,现在已经稳定;一部分处于脱水加固过程中,待脱水加固完成后再进行后续的保护修复;另一部份116枚已经保护修复完毕,现在成都考古中心和成都博物馆展出。“我们将尽快地对剩余简牍开展保护修复工作,预计在未来一两年内全面完成保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