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李婷 余如波

4月18日晚,由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演出的《柳荫记》,作为2023年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下称“汇演”)的首场剧目,拉开了活动序幕。本次汇演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天府演艺集团承办。

作为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活动之一,这次汇演是川剧界同仁共同奔赴的一件久违的盛事,也是近年来四川首次省级层面覆盖全年龄段的川剧官方大汇演。4月下旬至5月中旬,来自19家省内外川剧院团(单位)的300余名川剧优秀演员将送上28场精彩演出,国有龙头院团与民营院团(单位)同台,辐射全省15个市州的地方川剧院团(单位)。

为何今年四川专门安排23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这场大汇演,这对川剧界有什么意义?汇演新闻发布会上,主发言人道出了三大考量。

带动川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自信和创造性思考。川剧是中华戏曲的重要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本次汇演中,传统戏以青春靓丽的形式呈现。资深川剧理论研究者杜建华发现,这次汇演虽主打川剧经典剧目,但在编排和呈现上都不是传统的“老路子”,每个团队派出了自己最年轻的演员阵容,比如内江市川剧团派出了20多位“00后”,像成都的《红梅记》、内江的《绣襦记》等都是“90后”甚至“00后”主演。“这些演员或许不像川剧名家那样技巧成熟,但为川剧赋予了青春靓丽的新面貌。”不少团队吸取了川剧的精华,如精彩的唱腔、唱段,并且在这些剧目中都有新展示,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杜建华说:“这正是观众非常需要的。”

用技术更新舞台呈现方式。本次汇演选取四川大剧院、成都城市音乐厅、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三家硬件最好、功能最全的综合性演出场馆为展演场所。三家场馆均配备了国家级标准的设备设施和一流的舞台场地、灯光音响。天府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传表示:“对于传统艺术而言,从‘古’戏台到‘新’剧场,现代舞美的专业技术手段可以为川剧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让观众更加鲜活生动地感受艺术魅力,同时还将结合展演剧目,加入更加现代化的舞美设计。“

展播、文化消费渠道也在更新。本次汇演所有线下剧目全覆盖实行120元以内惠民票价,期间还将推出“39.9元”超值惠民票价、“合家欢”5折福利购票活动等。与此同时,邀请观众来当“评委”,观众朋友们可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支持喜爱的演员,让他们的努力不被辜负,让他们的光芒被更多人看见,对最终评选出的优秀剧目结果有一定比例影响。

40周年再出发,持续推进川剧振兴


四川省委历来高度重视川剧艺术,1982年响亮提出“振兴川剧”,在全国率先拉开戏曲振兴的大幕。40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以来,振兴川剧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家级、省级川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加到45人(现有28人),23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在川15人),已完成100多位艺术家、200多个代表剧目的传承整理,出版川剧研究成果200多部,推出优秀剧目100多部,5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就在去年,川剧《草鞋县令》获得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项“文华大奖”,陆续有成果涌现。

“二度梅”得主陈巧茹对这次汇演的感受很明显:“我想代表川剧人,对省委省政府、各主办单位为我们川剧搭建这么好的平台以及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对川剧艺术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振兴川剧,既需要久久为功,也需要薪火相承。

川剧渴望着一场场汇演,也面临着一个个时代考验。四川清醒地看到,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变革和挑战,传统戏曲传承发展面临极大考验。深植于巴蜀大地的川剧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生命力在于广大的受众基础和广泛的传播影响。开展川剧汇演,就是希望通过精品展演、惠民观演等方式,聚焦人民群众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要,以汇演培养人才、培育市场,重塑川剧发展的“生态圈”,着力探索振兴川剧的新路径。

比如创作源头上,汇演从全省申报的46部剧目中,遴选出17部入选本次集中展演,从专家评委、现场观众和广大网友多维度检验汇演效果,初步考虑将评选出优秀剧目17个、优秀人才10个、组织工作奖15个、特别贡献奖5个,给予10万至200万元支持剧目创作提升及巡演展演。

奖项后是渠道流量和平台的倾斜。汇演期间,媒体平台、文艺评论及院团场馆开展系列活动宣传展示,重点推介优秀剧目、优秀人才。观众走进四川大剧院,能看到振兴川剧发展成就展览,展示川剧历史渊源、发展轨迹,以及近年来川剧剧目创作、院团建设、人才培养、传播普及方面的成就。

流量要“变现”为行动,“戏窝子”在现实工作中才能活起来。汇演期间还将举办川剧精品创作研讨会,支持优秀剧目开展全国巡演、展演及戏曲进校园、四川艺术节、“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三下乡”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遴选精品剧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学习强国平台、四川云演出、艺数平台等媒体平台集中展播,制作推出系列新媒体产品,不断扩大影响力。

繁荣发展巴蜀文化,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川剧折射的是独具一格的巴蜀人文之美。四川自古就有“蜀戏冠天下”的盛誉,川剧就是多彩巴蜀文化的重要代表。川剧源于唐代、形成于清,既包含“生旦净末丑,昆高胡弹灯”,又讲究“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代代相传,它彰显了博采众长、独具一格的巴蜀文化特质,绽放着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

川剧新秀需要这场汇演。“95后”尹莲莲是四川省川剧院青年演员,也是四川省第五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她认为这次演出是一次好的成长机会:“在这里,不仅可以看见更多好剧,还可以和很多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汇演希望发现培养一批能挑大梁、演大戏的青年“新秀”“名角”,培育川剧领军人物,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壮大人才队伍。

川剧创作需要这场汇演。本次汇演中,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红梅记》、南充市川剧团的《白蛇传》、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的《目连之母》、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演出的《柳荫记》等都是传承复排剧目,《草鞋县令》《江姐》《尘埃落定》《卧虎令》是新编剧目,期待通过汇演,统筹各方力量,兼顾复排与新编,创作演出更多有奖杯有口碑、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剧目,形成名篇名剧层出不穷的良好态势。

广大观众需要这场汇演。期待通过汇演,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能够走进剧场,近距离品味川剧艺术,让社会各界关注川剧、了解川剧、爱上川剧,不断扩大川剧的“粉丝团”“戏迷圈”。

高点谋划、高位推进、向社会重磅推出,川剧振兴再出发。因此四川在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中紧抓川剧这张“好牌”,通过汇演繁荣巴蜀文化,不断夯实文化强省建设的内容支撑。下一步,四川将继续为川剧搭好“戏台子”、建强“戏班子”、铺好“戏路子”,敞开胸怀欢迎社会各界为川剧发展多提建议、多谋良策、多出实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