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姜明 祖明远 刘宏顺 绵阳观察 付江 郭超英

1月18日11时25分许,当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的视频连线接通的那一刻,村子文化广场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羌族乐器羌笛技艺的县级传承人邵川,站在第一排。“习近平总书记向乡亲们、游客们拜年,我特别激动,有好多话想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12时左右,虽已离开连线现场,但回忆起刚才的场景,当地羌族小伙邵川仍难掩兴奋。


邵川心爱的羌笛就放在口袋里。“你看,我们的现场‘红红火火’,我们的服饰‘绚丽多彩’,还有很多‘非遗成果’得到呈现,我特别想掏出羌笛,把此刻的心情与祝福吹奏出来。”

那一刻,83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省级传承人母广元老人,有着近乎一样的想法。经过几十年的收集整理,他积攒了一肚子羌族传统文化习俗,“忍不住想放声歌唱、纵情舞蹈,用我们羌山儿女的歌舞,把祝福送给总书记、送给全国各族同胞。”

传统文化为根 让羌寨红红火火

“今天阳光灿烂,真是个好日子。”1月18日一早,站在村文化广场,母广元习惯性眺望远处的大山,但眼前的景象更吸引人:寨门上两旁的桂花树上系满了红色的丝带,宽的是羌红、窄的是吉祥带,在山风中猎猎作响。

通过视频连线,富有民族风情的画面传递到北京,而这些都是母广元在石椅村传承下来的羌族传统文化元素。

过去的石椅村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山村,这次村民聚集的文化广场,每年约有20万游客来到这里随羌歌起舞。但在2009年之前,这里是一块利用率不高的坡地。

转变的关键正在于母广元一肚子的羌族文化典故。

母广元总是身穿一身羌族服饰,左耳带着一个银色耳环,每当他讲起羌族典故时候,会情不自禁按照一定韵律手舞足蹈,银色耳环也摇摆不停,仿佛跟着节奏的节拍器。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石椅村经过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2009年,石椅村“三顾茅庐”般联系到母广元,请求他将几十年收集整理的羌族传统文化习俗在村上集中呈现,带动发展文旅产业。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这十多年的经历,让母广元感触颇深。

羌年就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羌族同胞欢庆的日子,那一天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品尝羌族美食、载歌载舞,因此也是各种羌族民俗文化的集中呈现,包括各种仪式流程、乐器歌舞、特色美食和服饰在内。

而许多文化传承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损严重,“因为羌族没有文字,很多文化传承都采取的是口传心授的方式。”母广元说,正是经历地震冲击,激起了许多羌族同胞传承文化的迫切感。

在这种驱动下,他在69岁的时候来到石椅村。

羌族传统文化重塑了石椅村,让这里从一个普通的羌族村寨,成为当地羌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母广元的指点下,石椅羌寨建起了特色寨门,房屋建筑中也增添了更多羌族特有的装饰元素,还改建了羌族聚会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广场,用于举办篝火晚会和跳沙朗舞。

许多羌族迎客的习俗在这里“复活”。从客人进入寨门开始,当地羌族群众就敲锣打鼓鸣礼炮,给客人披红系带喝接风美酒,每到一个流程,作为主持人的母广元都要讲解这个环节的来历,从羌族居住在大山里的历史,讲到当地的饮食、服饰、歌舞文化,“让大家既能体会到羌族特有的民俗文化,感受到被尊重和欢迎,同时又能了解到知识。”

“文化就是我们的根和魂,那里有我们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母广元说。

要把家乡建成乐园 热情邀请总书记来村里做客

“习近平总书记点赞我们村,‘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回忆起连线时刻,村民王静兴奋得手都有点发抖。

王静是母广元的学生,也是羌族乐器口弦音乐的县级传承人,还负责当地文旅产业的营销推广。如今,石椅村在成都等省内市场已有一定口碑,但还没拓展到省外市场,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给了她极大的动力,“能够得到总书记的肯定,我们太骄傲了。”

过去,石椅村的年轻人往往选择外出务工。王静曾在江苏从事美容行业,她的演奏搭档邵川也曾在北京当木工。“大家在外面打拼,对羌族文化的传承不是十分关注。”王静说。

随着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推进,令许多当地年轻人看到家乡发展的希望,也在家乡深入了解、学习、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其中的佼佼者如王静等人,还学会了口弦、羌笛等乐器。王静和邵川的口弦羌笛演奏,也从平时的一唱一和,逐渐成为每次游客表演中的压轴大戏。

看到游客赞许的目光,切实感受到文旅产业带来的实在效益,许多羌族年轻人开始转变观念,口弦和羌笛等也从“陈旧”变得“炫酷”起来,在众人面前表演一曲或者能随口展示和讲解一段羌族传统习俗,被认为是非常有本领的表现。

母广元在石椅村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大家都铆足劲儿,想通过传承羌族传统文化,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对于这种转变,王静有自己的感受。“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总书记给我们莫大的鼓舞和鞭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机遇、更大的舞台。”

还没到春节假期,王静负责的民宿床位已经预定一空。这种忙碌且兴奋的状态,也激励了母广元。“今年春节是党的二十大后的第一个新春,总书记和我们视频连线,让我们深受鼓舞。我们一定要听党中央的话,紧跟党走,新一年里,牢记总书记的教导,把各行各业的事情搞好,把自己的家乡建成绿如春色、软如绸缎的幸福乐园。我们热情邀请总书记来村里做客,品品我们的苔子茶,看看我们的幸福生活。”

想吹一曲羌山新歌 把祝福唱给总书记听

王静和邵川肩并肩站在连线群众的第一排,他们两家一直是隔壁,长大了都学习了一门羌族传统乐器,又成为搭档为客人表演口弦与羌笛合奏。

这两件羌族乐器都是以竹子为主材,尺寸很小便于随身携带。过去,羌族男子为表达对某位女子的爱意,往往会自己制作一个口弦,送给对方,羌笛口弦合奏如同青年男女对唱山歌一般。

“连线时有很多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说,但我不太会表达,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用曲子表达。”邵川说,他会选择的曲目是传统曲目《羌山恋》。最初这是首羌族男女表达情感的曲子,而在今天的场合下,邵川想表达的则是一种对长辈的敬重,以及由衷的祝福。

过去,羌笛主要是羌族男子在吹奏,口弦则是羌族女子的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乐器的传承也打破了这种边界。

王静12岁的女儿很喜欢口弦,看到母亲吹口弦,她也会模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她也能吹响口弦,成功入了门。而邵川的女儿才7岁,也开始尝试练习羌笛,“但她现在还有点小,气息不足,到10岁左右差不多就可以正式练习了。”邵川说。

如今,王静和邵川也成为石椅羌寨的“名人”,这样的变化让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徐正斌很欣慰,“只有让年轻人从传承文化中尝到甜头,分享发展,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石椅羌寨中许多年轻人也成长起来,村民杨荣兰已基本掌握了羌年的各项细节,当母广元不在的时候,可以接过他的话筒主持活动。曾经,许多村民都以务农务工为生,经过熏陶培训,如今大家都乐意成为“歌舞达人”,每场篝火晚会都是大家尽情欢乐的时光。

在这里,漂泊在各个羌寨的文化传承找到了集中的载体,也给羌寨带来了文旅产业的发展兴旺。2019年,记者曾经到石椅羌寨采访,当时村里最大的民宿不过投资几十万元,而如今这里已有许多投资数百万元的大型民宿,村民平均收入几乎是全县人均收入的两倍。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开始种植水果、搞旅游接待。谈起2023年的计划,邵川有点兴奋,他家投资200万元改建的民宿即将完工,在羌寨中别有一种韵味,预计在春节期间开业。邵川现在计划常年在家,他希望通过3至5年的努力,可以收回投资成本,“欢迎大家来我们羌寨,听我们给大家吹一首祝福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