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徐莉莎

12月29日,冬日的暖阳洒向成都前沿医学中心,映照在刚刚挂牌的天府锦城实验室载体大楼幕墙。各个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抓紧安装调试设备。

西部(成都)科学城。川观新闻记者 李强 摄

一个多月前,天府锦城实验室和天府绛溪实验室正式揭牌。我省四家天府实验室正式“组团出道”,这不仅意味着天府实验室整体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更是在年底为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收了一个漂亮的“豹尾”。

时针回拨到2021年6月7日,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和西部(成都)科学城一同揭牌,这是四川创新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征途中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自此走上快车道。

西部(成都)科学城。川观新闻记者 李强 摄

单位乔迁半年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蒋豪,时常在波光潋滟的兴隆湖畔散步。今年2月,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迁至科学城园区。从华西坝到兴隆湖畔,这是中科院建院以来最大规模的分院迁建工程,也是四川科技领域的一件大事。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成都山地所、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分院机关、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群贤街两侧,每栋楼都是一个科学领域大名鼎鼎的“金字招牌”。科研界“国家队”的入驻,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创新骨干力量。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王嘉图告诉记者,科学城园区一期已全部建成,中科院光电所园区正在加快建设,3000余人入驻,使得科学城成为省内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据统计,西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域已聚集“中科系”“中核系”国家级科研机构2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5个。

环湖布局的“大国重器”也在“拔节生长”。今年6月,四川天府新区宇宙线研究中心正式投用。这里正逐渐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简称“拉索”)的大本营。

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说,成立中心后,一方面将为拉索提供技术支撑,也将成为未来探测技术的研发基地。“兴隆湖、鹿溪智谷是很好的地方,我们有很好的科研条件、科研环境,能够吸引科学家来此搞科研。”

不仅是拉索,高能级创新平台正在兴隆湖畔加速聚集。科学城核心区域已聚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个、交叉研究平台5个、科教基础设施6个。电磁驱动聚变装置、跨尺度矢量光场两个大科学装置完成项目选址;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载体基本建成,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启动建设。

西部(成都)科学城。川观新闻记者 杨树 摄

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建设任务之一,是探索城市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除了科技大国重器的聚集,还需要持续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

一个典型的示范是国家超算成都中心。自2020年9月投运以来,超算中心先后为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35个城市的800余个用户单位提供了算力服务,服务领域涵盖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30个领域,包括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课题,累计完成2500多万个科研课题作业的计算。

王嘉图还透露,2023年中科院将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入四川以外的中科系院所、企业来川进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地,促进产业链技术链融合,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