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程晨 川观新闻记者 李丹

12月20日,川渝两地通过视频方式共同召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共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事宜。这样的会议,只是川渝携手共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一个缩影。

2020年以来,四川34个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与重庆市27个区县生态环境部门签订合作协议达62项。从携手构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机制,到着力破解跨界污染协同治理难题,一副巴山蜀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共建生态廊道,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在四川与重庆之间,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流淌,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这条河就是铜钵河,长江四级支流,经四川省大竹县观音镇流入重庆市梁平区七星镇,是两地联系最为紧密、水系最为复杂的河流之一。

与如今的水清岸绿相比,前些年的铜钵河水质常年为劣Ⅴ类,部分河道垃圾成堆,臭气熏天。从“黑臭难闻”到“水清岸绿”的蜕变,正是得益于川渝持续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保。

“川渝两地同处长江上游,肩负着共同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使命。”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后,四川就与重庆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深化合作,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如今,川渝两地严格生态环境准入,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建立起“1+11”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统筹建立并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截至目前,重庆、四川分别划定2.04万、14.92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加快编制“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实施长江(金沙江、汉江)、岷江、沱江等13条江河流域水资源调度……近年来,川渝两地统一重要生态空间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要求,共同确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目前,重庆、四川森林覆盖率分别提高到54.5%、40.2%。

此外,两地还大力推进长江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长江干支流沿岸10公里范围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面积超4100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1200平方公里,完成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超10平方公里,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开展联合立法执法,共同推动联动督察

检查点位21个,发现问题点位19个、环境问题42个,移交违法线索8个……这是四川省生态环境厅、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近日在四川省资阳市、重庆市大足区开展为期2天的省级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取得的“成果”。

目前,川渝两地已印发联合执法工作方案,建立起联合执法应急机制,两地联合开展环境执法达70余次,首创开展生态环境联合执法稽查,共同发布典型案例8个。此外,还成立了川渝环境资源司法协作(江津)巡回法庭,建立两地联手打击破坏环境资源保护违法犯罪协作机制,侦办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20余起,推进跨省(市)环境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在实践中落地生根。除了常态化的执法,川渝两地还建立起常态化暗查暗访机制。截至目前,累计组织毗邻重庆的6市开展暗查暗访1265次,发现问题1779个,已完成整改1744个。

新盛河,位于四川开江县和重庆梁平区的交界处,因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新盛河水质一度恶化。

面对问题,川渝在全国首创生态环保跨界联动督察机制,实施协同整治。如今,新盛河出境断面联盟桥水质已稳定达到Ⅲ类,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川渝两地协同立法保护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现已协同制订修订10余项地方性法规。”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在全国率先建立跨省市生态环境保护联动督察机制,破除“上下游”“左右岸”行政区划“壁垒”,共同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