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婧汝 内江观察 王维 罗清心 川观新闻记者 陈宇

11月28日,内江市中区甜城名酒荟酒楼内,酒楼总经理李光前将“内江黑猪”、“白乌鱼”等内江本地食材,逐一烹饪,端上桌去,“冬天就是要吃点肉,补充热量。”

桌上的菜品摆得满满当当,曾摘得“中国烹饪大师”“特技烹饪师”“川菜大师”等荣誉称号“甜城大厨”代表李光前取下厨师帽娓娓道来:“白乌鱼刺少,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内江黑猪是接地气的‘甜城味’,是值得内江打造的品牌。”

在李光前看来,一个地域的餐饮,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饮食文化和地方特色。而在他从业的几十年时间里,与内江这座城市以及“甜城”的味道密不可分,“是内江的味道让我成长。”

“厨师成为我的理想工作。”上个世纪70年代,资阳人李光前和同龄人闲聊的时候,被厨师这份工作“尝味道多尝几次,就不会饿肚子”的憧憬所打动。而在1976年春节结束后,李光前被内江地区饮食服务公司招工,成为一名“出国厨师”。

李光前介绍,他们参加的出国厨师培训班,内江抽调七名在地方有名望的师傅执教。李光前在雷时洪等师傅手下学习,雷时洪的拿手菜是砂锅鱼头、鱼香肉丝等,“雷时洪是内江餐饮行业从厨师走上餐厅经理的第一人。”

笔下翻动的岁月,时间来到1978年,结束培训班半年的学习,回到内江沱江旅馆集中培训,李光前将自己所研学的“双花包”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到毕业时也没几个人能包好。”回想起四十几年的经历,李光前还是略显有些自豪,这算我进入烹饪行业的第一个成果,自此他就暗下决心,今后要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当年3月份,李光前被分配到内江饮食服务技工学校,从事餐厅烹饪和教学工作,从此正式成为一名厨师。

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内江餐饮行业出现朝气蓬勃的发展势头,内江菜开始融合外来菜系风味,内江风味得到很大提升。“如今全国各地的餐桌上,已不难见到内江特色菜的身影。”李光前介绍道,内江人不仅喜欢吃河鲜,也善于运用各种特色调料烹饪海鲜,开创了独特的河鲜烹饪之道,继而发展出“大千干烧鱼”等美味佳肴。

“内江本地出产的泡姜和泡辣椒,味道浓郁,构成内江特色河鲜风味的重要元素。”李光前指着锅旁边的调料,介绍道威远新店镇的七星椒、东兴区永福仔姜,都是内江独特的气候条件下才能生成出来。

李光前从业的几十年时间里,将内江本地调料融入到自己所做的菜中。而他却说:“学厨艺先学做人。”厨师工作是一种强度较大的劳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厨师,除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重点在专注做一件事,哪怕切一片豆腐,也要把它切得平平整整;要有工匠精神,对所做的事情和烹饪的菜品都要有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拍摄过程中,李光前的徒孙王强制作创新菜“芙蓉燕窝”,使用错容器,上锅蒸的过程中裂开。李光前全程没有训斥,放下手头上的事情,重新做了一遍。“师徒带教传帮带,言传身教,我的师傅是这样对我的,我也一直这样对徒弟们。”李光前介绍道,这几十年来,在全国各地授课,教过数千名学生。

在李光前从业的四十多年中,他传承技艺、硕果累累,还作为“讲师”向大众传播内江美食文化,做客内江市图书馆的《大千讲坛》,与读者分享内江名店、名厨、名菜以及餐饮文化等;创新“汉安莲荷宴”、川菜盛宴“三品会 ”,参与甜城厨师乡村厨师培训,尝试着让内江川菜走向世界等。

“餐饮不仅是解决果腹充饥的技术,它更是能够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李光前坐在从业十几年甜城名酒荟酒楼办公室内,拿起他自己写的这本《守艺厨道》说,这些道理是一点一点悟出来的,佳肴之中终究汇聚着厨师的心境与智慧,要始终用心去演绎世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