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各项部署,关键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即日起,川观新闻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专栏中推出“一线蹲点看落实”系列报道,进城乡社区、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校园、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采用蹲点采访的方式,挖掘各地各部门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展现四川干部群众立足本职本岗、扎根基层一线、积极履职尽责的生动实践,讲述正在巴蜀大地发生的新时代故事。敬请关注!




川观新闻记者 范英 王成栋 侯冲 史晓露 王青山 摄影 李强 韦维

初冬时节,漫山遍野的柑橘林,随着丘陵起起伏伏,勾勒出大地的褶皱。橘园中,拳头大小的柑橘套着白色纸袋,恰似点点繁星。

汽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向前,穿过橘林中的一条小河,缓缓驶入村委会前的宽阔广场,“团结村”三个字映入眼帘。一朵硕大的白色橘花雕塑,提醒我们来到了柑橘的王国。

11月下旬,正是橙黄橘绿时。川观新闻记者来到眉山市彭山区黄丰镇团结村开展蹲点报道,观察一个村庄推进乡村振兴的火热图景。


村民争论的经济发展图:

集体经济是团结村的根,挖不得



“10年要整满噻!”

11月22日下午两点半,橘林深处的团结村五组院落,人声鼎沸,大伙都没注意到记者的到来。这是团结村五组议事会,会议主题是发展小组集体经济。

“村民小组还有集体经济?”记者好奇起来。

“多哦!”趁着大伙议论的间隙,与我们同行的黄丰镇党委书记刘婷婷介绍,自1972年以来,团结村村集体保有果园680亩,此外,各村小组还保留了近500亩集体果园。

会议的议题是什么?

五组小组长徐宝华递过来三张纸,上面显示:2019年初,五组将集体果园中2392株柑橘树承包给李某,租金每株每年45元,承包10年。如今,李某以经营亏本和身体患病经费紧张为由,提出把后5年租金从每株45元降至20元。因此,今天五组召集52位村民代表商量:要不要给他减免租金、如果不减免又该怎么办。

“把集体果园收回来,给我们分下去。”聊天的间隙,五组村民李雪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果园是集体的,50年没分过,以后也不分!” 村党委书记马怀江斩钉截铁地予以拒绝。

集体的果园为啥不能分?

“集体经济是团结村的根,挖不得!”马怀江介绍,2015年,作为四川省10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之一,团结村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去年,村集体果园收入58万元,七成分给了村民,三成留在村里用于公益事业和帮扶困难群众。

五组组员的讨论渐渐有了眉目。大家一致同意:今年12月31日前,如果李某可以交满后5年租金,允许他继续承包,否则就采取法律手段。

团结村党委书记马怀江与村民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讨论村集体经济发展。

“下面,要讨论更长远的事。”听完村民们的结论,马怀江举起一本《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马怀江举了个例子:靠着集体经济组织等发力,同样种植晚熟柑橘的浙江象山县的“象山红美人”品牌享誉全国,单价是团结村柑橘的四五倍,“咱们该思考的是怎么壮大集体经济而不是削弱!”。

村民们开始发言:

“得科学打药、品种改良!”

“没得好品牌,始终卖不上价钱。”

“坐着升降机采果子、铺轨道运果子,都试试,智慧农业嘛!”

大伙越说兴致越高,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直到夕阳西下。


父子两代人的特色产业图:

“跟我儿子比种橘子,我是整不赢啰!”



听说承包了100多亩村集体橘园的赵文全一家是“三代果农”,我们决定找他聊聊。11月21日下午,沿着果园间的小路走了十多分钟,我们见到了赵文全。

团结村种植大户赵文全在自己承包的果园内。

“我老汉(四川方言,父亲)是村里第一批种橘子的,1972年就开始啰。”赵文全细细道来,自己从小跟着父亲学种柑橘,1987年,17岁的他初中毕业2年后,就决定承包自己的果园。

“村里说了,承包村集体果园必须有初中文凭。”赵文全说,那时候他不懂为何有文凭要求。直到2003年,村里改种晚熟柑橘品种时,自己才弄明白:凭借着在同龄人中的文凭优势,赵文全被村里推荐前往重庆、成都等地学习种植技术。

2017年,老赵家的100多亩柑橘卖了上百万元。当时,老赵很是自豪:父亲种了一辈子柑橘没弄出啥名堂,而自己成了村里第一批百万富翁。

赵文全的儿子赵威2013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随后在外闯荡了四年多。但老赵发现,儿子明显“瞧不上”自己这个公认的“种植能手”了。

2018年,29岁的赵威辞职回乡种起了柑橘。但赵威的“起手式”让人看不懂:流转了56亩果园单干,准备嫁接新品种。这意味着当年没有收益,且嫁接后的两年也不会进入丰产期。

“他想换品种,我不同意。夏橙再差,一亩也有一万多的收益。”老赵说。

这场争执在父子间持续了两年。

赵威准备改换的是2010年才引入中国、有着“柑橘皇后”美称的“甘平”,它的果皮薄、个头大、汁水多、甜度高,但正因为它皮薄个大,所以非常容易裂果,“种起来很考手艺。”所以老赵前两年一直没同意赵威换品种。

但事实证明,老赵失误了。 2020年后,夏橙、耙耙柑的价格一路走低,特别是2020年冬天柑橘遭受严重冻害,每斤收购价从过去五六元跌到不足两元,不及同期“甘平”的四分之一。

不仅如此,儿子还会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需要好多氮磷钾,他会算。”老赵说,儿子的成本投入更少,但效益却比自己好。“跟我儿子比种橘子,我是整不赢啰。”他尴尬地笑了笑。

跟儿子这批“新农人”相比,曾经敢为人先的老赵也“落后”了。2021年,老赵终于同意儿子将1800株夏橙嫁接成“甘平”。下一步他们还要逐步淘汰落后品种,扩大“甘平”种植规模。

党的二十大报告,老赵是通过村务公开栏张贴的资料认真学习的。其中提到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他印象深刻。

“柑橘就是我们团结村最大的特色。只要我们种出品质,一亩两万多元的纯利润,完全没问题。”站在柑橘园里,老赵充满信心。


新农人期待的村庄规划图:

“城里人”住着“老房子”,其实是在“憋大招”



22日上午,我们在村里寻找种植大户徐孟的家。突然,橘林里传来了犬吠与呵斥声。

“不好意思哦。”喝住狂吠的狗,徐孟低头走出院门,招呼记者进去坐坐。

“你打扮得像城里的白领。”沿着石板和水泥块垒成的阶梯钻进院子,记者忍不住感慨。

徐孟头戴棒球帽,上身是白衬衣和毛背心,下身则是牛仔裤和锃亮的皮鞋。与这身行头形成对比的是,他身后20年前修建的二层小楼,墙皮已经剥落,院墙的砖块有些残缺不全……

在村民们的口中,36岁的徐孟是“能人”也是“潮人”。返乡创业八年来,他成为彭山区第一批拥有中级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所经营的合作社带动近200户果农增收。他会定期去城里健身房“撸铁”,前不久还去了上海参加进博会,见识了“大场面”。

这样的人,愿意住在这里?

“这是我老宅子。”徐孟说,自己确实有过整修老宅的打算。但是,村民大会在2020年作出决议:号召大家暂时不翻修、不新建住房。

这是为何?

2020年,团结村与中和村合并成新的团结村。村民们商量,趁着合并的机会,对全村的居民点进行重新规划、村容村貌统一设计和打造,以方便公共服务触角延伸、人居环境整治。此外,将节约出的建设用地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精深加工等。

航拍团结村果园。

徐孟说,往年三四月份橘子花开,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赏花;到了冬春季节,晚熟柑橘和橙子陆续上市,又有不少城里人驱车前来采摘。不过,团结村也短板尽显。最为突出的,是“人来了,没把钱留下”——村里没有酒店、民宿、餐馆,也没有其他娱乐设施。因此,多数人“看了花、摘了果之后就走了”。

午饭时间,记者从团结村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农家乐老板徐华丽处找到答案。“只要有地,我们还能再扩大一倍。”徐华丽说,过去几年近郊游、研学活动日益火爆,只要村里有闲置的建设用地,自己一定申请,“把农家乐扩建一下,再搞个民宿。”

“你放心。”一旁的马怀江接过话茬:村里正在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预计明年将编制完成。到时,有望腾退出宅基地数十亩,全部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你徐老板把票子备起,到时候来申请嘛!”


着眼未来的改革路线图:

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团结村人找到三个抓手



11月22日一大早,薄雾刚刚散去,马怀江和其他村干部就来到村委会。瞅着一辆车停稳,大伙情绪明显兴奋起来。

首先下车的,是高级农艺师、黄丰镇工会副主席刘长君。7年前,正是他主持了团结村的集体经济改革。这次再来团结村,就是把脉问诊、回答大伙心中的疑惑。

村民们对包装好的柑橘装车,即将销往北京。

全村晚熟柑橘种植面积破万亩、年产柑橘6000万斤、人均年收入4.3万元,过着“城里有房子,农村有院子,山上有园子,家里有车子”的好日子,还会有啥疑惑?

“主要是有些不服气。”马怀江说,进口的南非柑橘26元/斤,还有“象山红美人”价格也比我们高出好几倍。

“要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大伙刚坐下,刘长君开门见山,“党的二十大报告给咱们指了出路,其中提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这三个方面。”一同前来的彭山区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徐萍接过了话茬。在她看来,进口柑橘也好,“象山红美人”也罢,高价背后的“撒手锏”无非就两条:品牌响、质量稳。奠定这两者的基础,是整合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种植。结合团结村的现实,家庭农场成为不可或缺的抓手。

“‘象山红美人’就是两千多家家庭农场和上千个职业农民种出来的。”彭山区政府调研员李国成说,家庭农场评定门槛较高,实际经营面积适中、对新技术和新理念接受使用速度更快。加上享受和城里人同样社保、医保待遇的新型职业农民做技术支撑,很容易实现种植管理过程中的水肥管控、农药等投入品管理、修枝、授粉时机、初加工等“整齐划一”。

马怀江等人边听边记,思路逐渐开阔,也倍感振奋。

“夏橙整个生长季,要黄三次、返青两次,但只要水肥管够,总会成熟的。” 看了看山上的橘林,刘长君的话有些意味深长。

团结村党委书记马怀江接受川观新闻记者采访。

记者手记



团结奋斗赢未来

在团结村蹲点的两天,记者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未来”。

为了未来,在深圳事业有成的马怀江在不惑之年返乡,竞选“一年工资不如两亩晚熟柑橘产值”的村主任。为了说服大伙投票,只有初中文化的他,熬了两个夜写成团结村“十四五”发展规划。为了未来,徐孟放弃光鲜的工作,日复一日地雕琢着自己的种植技术,自费到成都、重庆乃至浙江拜师学艺。为了未来,赵文全把自家的柑橘林当成“试验田”,一点一滴的记录、总结新品种的种植要领,甚至还把大学毕业的儿子“拽”回了老家……

团结村的所有人都在团结奋斗,使出浑身解数只为“橙黄橘绿时”。这样做值得吗?

这个问题,记者一边思考一边追问。

“我现在是这样,没那么都市白领了嘛。”离开团结村的时候,徐孟发来一段视频。画面中,他穿着一双解放鞋、套着一件破外套,背着背篓走向橘林。身后的田埂上,一个老汉在交代着什么。徐孟说,那是合作社的成员,家里没有壮年劳动力,自己是过来帮忙的,“总不能看着园子荒起”。

视频背景中,处处是橙黄橘绿的丰收景象。这一刻,问题有了答案。

声音



团结村党委书记马怀江:

在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我们进行多次引种嫁接,也推广多种新技术,让我们的柑橘品质更优,价格更好。村集体在产业发展中起着带头示范作用,从上世纪70年代种柑橘以来,我们村就保持着680亩的村集体果园,所有的新品种和新技术都在集体果园中先行试验,再向群众推广,这样就减少了大家的技术瓶颈和试错成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安排部署,下一步,我们除了要把柑橘产业做强,带动农民增收之外,还要让村民的头脑富起来,只有掌握知识和技术,才能走得更远。

团结村村民李冲:

我是一名柑橘经销商,主要把村里的柑橘销往北京、上海等地,现在基本3天可以发10万斤出去。市场反响很好,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黄丰镇的柑橘很受欢迎。

上个月,村里开了好几场会,组织大家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我记得报告中提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啥子叫“特色”?我理解就是得把小小的柑儿做到极致。比如我们现在全程冷链运输,3天后到北京批发市场,柑儿味道还很巴适,即便价格高一点,消费者也愿意接受。做到了“特色”,我们的水果才卖得起价。

团结村村民韩平安:

我今年62岁,自己种柑橘,也在分选厂里打工。打工其实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看一下哪样的柑橘更值钱,以后好照着种。种了大半辈子柑橘,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还是没把柑橘搞懂。比如说,过去觉得果子越大越好,现在不是了,个头适中的才是口感最好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我是在手机上看的。说实话,心里很激动,我记得里面提到要城乡融合。我年纪不算大,打算和儿子一起把事业搞大,争取让城里人来我们团结村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