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成栋

11月24日,2022天府数字经济峰会在成都举行,峰会上,四川全面启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

在这之前的7月,省发展改革委、省委网信办等六部门印发《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四川)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作为四川建设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承担“东数西算”重任的“施工图”,《方案》有何亮点与特点?带着问题,记者走访了有关部门负责人。

方向:

承担双重任务,既要“东数”也要“西算”

作为国家优化算力布局的重大部署,今年初,国家层面正式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在全国布局上,成渝跻身全国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列。

数字经济被认为是重塑资源流通与经济结构的“润滑剂”、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作为经济大省的四川,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对此,《方案》给出答案:不仅成为“数据仓库保管员”,还将成为“数据加工商”;不仅要“外通”,更要“内畅”。

先看“储存”和“加工”。《方案》提出,发挥四川在通信网络、清洁能源、产业基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承担“东数”和“西算”双重任务。即通过基础设施的提升,提高四川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同时,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为引领,以建设天府数据中心集群为重点,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最终, 到2030年,加快建成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核心枢纽。

再看“外通”和“内畅”。根据《方案》,重点是消除现有行业与区域的壁垒,实现要素省域内自由流通。具体抓手,是省市共建算力调度中心,统筹整合集群内高性能、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各类算力资源,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层级的算力服务资源池,实现集群内算力资源整体优化和按需调度。在此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布局合理、绿色集约、安全可靠、算力规模与数字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数据中心一体化发展格局。

布局:

“群—城”互补、“云—边”协同,还要避免“一哄而上”

驶入全新的赛道后,四川如何布局这场数据盛宴?

纵观《方案》,一条原则清晰可见:既要考量全省大局,但又要避免“撒胡椒面”。例如,《方案》提出,主要承载区未达到建设目标前,原则上不在成都其他区域新建超过500个机架的数据中心。

这是为何?

“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资源浪费,又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遵照这一原则,《方案》对全省区域布局做出了明确规定。

具体来说,综合考虑四川省产业布局、能源结构和地质、气候等条件,重点建设天府数据中心集群,适度建设若干城市内部数据中心,形成“群—城”互补、“云—边”协同的全省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

其中,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先期在成都市双流区、郫都区、简阳市建设起步区。主要思路是,以成都科学城超算产业集聚区、成都西部智算产业集聚区、成都东部云计算和边缘计算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做强核心功能,带动数据中心相关产业集聚发展。

具体分工上,双流区打造全国领先的成都科学城超算产业集聚区,郫都区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成都西部智算产业集聚区,简阳市打造成都东部云计算和边缘计算产业集聚区。

除开成都,综合考量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实需要,《方案》明确,在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绵阳市、德阳市、雅安市,川南经济区的宜宾市,川东北经济区的达州市,通过适度建设若干3000机架以下的城市内部数据中心,更好满足本地及周边高性能、低时延业务需求。

路径:

提出五大任务,重点是完善硬件、匹配软件

《方案》提出五大任务。分别是:建设新型数据中心,夯实枢纽节点发展基础;提升算力供给质量,打造东数西算算力高地;加快数据开放流通,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深化数算融合应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强化数据安全保障,增强自主可控能力。

业内人士看来,这五大任务,不仅涵盖了四川硬件能力建设,也明确了四川数字化转型的必备的软件完善途径——改革与创新。

硬件方面,指向数据存储与处理。《方案》明确,四川将构建高端存储自主产业链,打造全球最大的“存储谷”,带动“芯屏端软智网存”产业发展。同时,加快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顶级节点(成都托管与灾备节点)和国家“星火·链网”(成都)超级节点。

软件方面,核心是将数据要素化、商品化。《方案》明确,“加快数据开放流通,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将是重中之重。

具体来说,接下来,四川将推动政务数据开放应用,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加快建设西部数字资产交易中心,建立数据确权、数据定价和市场监管运行等数据交易机制。同时,推进数据跨境流动试点,在成都等地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服务模式。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方案》印发后,四川已在德阳等地开展相应试点。而下一步,四川将在总结前述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省推开,最终形成覆盖全省的数据要素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