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琼(湖北省荆州市)

成都,一座因旅游和美食被大众所熟知的城市,也是一座因“慢耍”的生活态度而被大家所向往的城市,而引领我走进成都的则是因为求学之路。

第一次到成都,是2013年末。那时我在武汉的一所大学读大四,正在准备考研事宜,到成都是为了现场确认报考信息,那时的事情我已经记得不太清,大约是匆忙来,匆忙回了,唯一的印象就是现场确认地点是西南民族学院,有点旧,有点空。当时考研就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所以并没有纠结于哪一个城市,更没想过此后是否会与成都有些什么牵连。

独在异乡为异客,成都,他乡。

第二次和第三次到成都,是2014年初。我过来参加考试,考试地点是西南民族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为了考试方便,我和一起准备考研的同学两次都约好住在学校附近的一家酒店。为了缓解焦虑的情绪,在其中一个本地女孩Z热情地介绍下,我们两次都在考试前一晚,前往附近的小店进行美食解压。Z长得瘦瘦小小的,大眼睛,小嘴巴,五官十分精致,爱吃辣,性格活跃,典型的川妹子一枚。我本科的专业是油画,所以对感兴趣的肖像就会多看几眼,我想如果用油画去表现她,用新古典主义的技法去描绘表现才能衬托出她的气质。另一个女孩C是全然不同风格,C身形微胖,蛾眉,丹凤眼,鼻子小而圆,带着那种唐人的美,我想如果用油画去表现她,用德国新表现的技法才能衬托出她的气质。我正在这样观察想的时候,被他们突然发出哈哈的笑声打断了,响亮而愉快。三五个人围坐在一个四方形桌边,Z偶尔沟通的时候会用方言,我在中间没太注意他们的对白,一半是因为有些方言听不太懂,一半是因为我的注意力全然在眼前即将沸腾的美食上。当时我想,要是能顺利考上,我一定要把Z介绍过的美食和美景都走一圈,才不枉自己这段时间的辛苦。这两次因为考试都停留了两天的时间后便匆匆而归,一边是紧张,一边是期待。

真正的走进成都,是2014年下半年,至今足足已有六年时间了。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成都高新区成为了我对成都最为熟悉的区域,熟悉到几乎忘了成都对于我而言是“他乡”。

高新区,是成都近在眼前的繁华,她向我展示了新一线城市瑰丽与魅影,我曾痴迷于此并追逐其间。每每走在高新区,随处可见或打扮精致的女性,或西装革履的男子,遇见最多的则是穿着格子衬衫、背着双肩包甚至有点脱发的技术男,以及十点后依旧灯火通明的一座座办公大楼,这一切也正好契合了高新区的发展定位。看到大家匆忙的步伐和此起彼伏的电话声,都让我感觉到这座城市蓬勃的生命力,也因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一点小庆幸。

“请大家拍好队,不要拥挤,上不了的等下趟”。

“3号电梯,上行”。

“83号的饭好了,谁的饭”?

……

挤地铁,排电梯,等吃饭……日复一日,时间久了,偶尔停下来就会莫名地恐慌。

2019年年底我辞去了工作,想着休息一段时间后再继续工作,疫情突然的爆发,给全国都按下了暂停键。成都作为抗击疫情反应最快的城市之一,迅速地封闭了各个小区,突如其来的暂停键并没有让我恐慌,反而让我有了充足的时间去翻看书架上早已买好却没有翻开而落下一层层薄灰的书籍,可以去写字,去听音乐,去学习英语,去逗狗,去与父母打无休止的视频电话,还可以去跟着网红小视频做简单的美食,这段期间我感受到了大学后久违的宁静。

当全国疫情大区域得到有效地控制后,今年3月,我选择跳出了繁华的高新区,在成都青白江区开启了我的新工作之路。

来到青白江区已经有五个月的时间,其城厢古镇是我所认为成都原生活的代表之地。这里不仅拥有成都的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情怀,更多了几分市井气息。

提起城厢古镇,大脑中能一下涌出许多光景来。城厢古镇是成都市仅存的拥有完整县治的古县城,其西街、武庙、觉皇殿、秀川书院、城厢中学、秀川农贸市场等等,每一处地方都充满了人文情怀,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西街了。

西街全长约300米左右,虽然长度不长,但其横向分布的院落较多,所有走起来也颇有趣味。西街的入口处有一家较为破旧的肥肠粉馆,二两肥肠粉才8元钱,还有免费的豆浆喝。因为味道好,价格低,所以往来的人也多,时间久远后,其一块一块的木门板和桌子以及板凳上,都被油脂浸染的发亮,就像一位阅历丰富的长者,浑身充满着岁月的荣耀。肥肠粉馆的屋檐较矮,目测五十平左右的空间里大约有六七个服务人员,收费的、打粉的、盛汤的、洗碗的,以及还有在里面不断来回穿梭收拾桌子板凳的,所以里面的光线看起来更加不通透,恍惚一瞥,只见人头攒动和不断冒出的热气以及铛铛铛敲打肥肠粉的声音。因为备受食客们的赞誉,所以若是十点以前去就餐,是很难找到座位坐下,得站在旁边等待,伺机而动。一旦发现空位,就得立刻走去坐下,否则很快就会被别人占位了。去吃粉,最好是两人同行,一人负责占位,一人负责端粉。“老板,一碗二两肥肠粉,多放辣椒”。不一会,“麻、辣、烫”三种味道便会从舌尖穿过,五分钟后,饱腹感和满足感同时袭来,城厢古镇人民的一天就从一碗肥肠粉开始了。下午一点以后肥肠粉馆便停止营业。若错过,就得明日再来。

从肥肠粉馆往西街里走大概100米左右,有一家義全茶馆,除去下雨天,那里从早上8点左右开始就会有老人陆续走过来喝茶。有的老人是空手过来,有的老人则是提着刚买好的菜,他们或盘着腿摸着头与身边老友较为兴奋地聊着,或翘起二郎腿低着头眯着眼专注地玩手机,或一人静坐观看石板路上来往的人。环顾四周,茶馆巷子旁的一面墙上整齐地摆放着一块块标有数字记号的木板,屋顶上的横梁都被熏成了黑色,横梁上还挂着一个大且旧的老吊扇,慢悠悠的转着,吊扇下的小方桌上随意摆放着褪了色的保温瓶,大堂内还有一只瘦小的花猫和白狗为伴,它们慵懒地趴在椅子上头都不抬,空气中不间断传来的虫鸣声,偶尔一阵微风吹过,特别是凉爽惬意,一股浓浓的童年夏天的味道。

“今天这个芹菜很新鲜”

“多少钱”

“三块五,好得很”

两个老姐妹在相互讨论着今天买的菜,然后说说笑笑地走了。

聊家庭、聊子女、聊手机操作……一杯茶,两元到十元不等的价格,期间可以一直免费蓄水,快到午饭时间大家才懒懒离开,老成都的慢耍节奏在这个茶馆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一天我走出茶馆,也已是快到午饭时候,还有几位老人在那闲坐着。石板路上依旧是来往的人和车,我独自走在路上,想着此心安处是吾乡,成都,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