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边钰

细腻的瓷身上,细细的竹丝沿着瓶体缠绕开来,润竹细瓷生出静谧安好的氛围……这件时尚而雅致的竹编作品——《莲籽花器》亮相于“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观众可在第五单元的氛围墙,一睹这一传统技艺的现代芳华。

 《莲籽花器》。

《莲籽花器》是四川省达州市渠县的刘氏竹编代表作品。今年6月,该作品还亮相在巴黎大皇宫举办的第五届巴黎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吸引了不少观众围观。

刘嘉峰是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竹编(渠县刘氏竹编)代表性传承人。他介绍,这件作品将传统竹编手工技艺和现代设计理念相融,看似简约却匠心独具。作品以中国的莲蓬为造型来源,打造了七个上小下大、瓶型姿态各异的瓷花器。这种造型迥异于传统,在曼妙变幻中,生出时尚大方的气质。在造型上,这些瓶体可单独摆放自成一格,也可三五成组,于高低错落生出婉约竹韵。

《莲籽花器》宛若莲蓬。

《莲籽花器》。

不过,上小下大的造型,也给竹编提出挑战,“上面小,竹丝的经纬线编织就会拥挤;到了下面瓶身陡然变大,经纬线编织又会松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断调试,最终通过改进编织方法,叠加多种编织手法,才使得竹丝缠绕松紧自然,宛若一体。”如今,人们可在这组形似莲蓬的展品里,轻嗅天然的清新之感,也能在千丝扣瓷的精巧里,感受传承百年的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碰撞出旧而不旧、新而不俗的火花,以及四川匠人的巧手匠心。

《莲籽花器》背后,扑面而来的是四川风物风情。四川渠县有2300年的竹编历史,刘嘉峰说,让这门传统技艺至今保持生命力的原因在于不断求新求变,和时代结合。他透露,刘氏竹编以精选优质慈竹为原料,从砍伐竹子到制作出成品要经过30多道工序。“一片一厘米宽的竹片,要划成24根竹丝,通过经纬横竖编织,从而达到精致细腻、薄如绫绢的效果。”1972年,他受“提花织物”织造原理的启发,发明竹编“提花编织法”,将立体竹编与平面竹编方法结合,形成这种新的瓷胎竹编样式。而后这种“以竹作画”也成为刘氏竹编的特色,在我国的竹编艺术中写下精彩的一笔。如今,刘氏竹编的作品愈发丰富,有的以陶瓷为胎,编织而成各种瓷胎竹编花器、茶具;有的以各种书法及绘画为题材,精心编织成各种竹编字画等工艺品。2008年,刘氏竹编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又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一丝一竹背后,还浸透着四川竹产业的发展步伐。2017年,渠县提出做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品牌,通过引投资、促产业、上规模、增就业,进而实现经济、生态、文化协调发展,良性循环,使竹产业成为渠县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今,刘嘉峰带动乡邻通过竹编摆脱贫困,并立志于将刘氏竹编打造成民族手工艺轻奢品牌。这棵竹,一头连着四川匠人的艺术之心,一头还连着千家万户的“致富经”。

刘嘉峰。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