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廷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绕不开的重要人物之一,精诗文、擅音律、好书画、爱美食,可谓是一位全能型人才,他的故事被后世以传记、小说、影视等各种形式广为传颂,他乐观旷达的情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编排的话剧《苏东坡》,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用川人、川味、川情的艺术手法,向世人演绎了苏东坡起起伏伏的诗意人生,为观众塑造出一位宦海沉浮、才情横溢、守正不阿、乐观豁达的东坡居士形象。

大量四川元素的融入

故事从皇甫遵奉命缉拿苏东坡讲起。皇甫遵及众衙役快马加鞭前往湖州缉拿苏轼,演员们采用了川剧趟马的身法,运用虚拟手法配合密集的鼓点节奏,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将观众瞬间带回到九百多年前的“乌台诗案”之中。川剧“帮腔”更是贯穿全剧,在剧情关键节点多次出现,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剧情的作用。同时,整台话剧还不时穿插四川方言对白,形成了普通话与四川方言杂糅交替,不仅突出了四川特色,还增加了全剧的趣味性。这些四川元素的立体式融入,既是话剧与川剧两种戏剧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的大胆尝试,更是创作团队强化和展现苏东坡蜀人身份的方式,让四川文化在剧情中自然呈现。

开启全新的演绎形式

话剧启幕,一群现代“说书人”登场。故事不直接从苏轼本人讲起,而是通过这群“说书人”的口,向观众介绍千古文豪苏轼姓名的由来,进而引入“乌台诗案”始末。“说书人”形象在全剧中不断出现,甚至穿越到剧中扮演各类角色,成为“串场人”与主角苏东坡形成良性互动,一系列的插科打诨,既有助于剧情的推动,同时也增强了全剧的诙谐幽默效果,还从侧面反映出苏东坡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说书人”在这里起到了以今人论古人、以旁人评名人的作用,是该剧的一大特色亮点。

简洁的舞美与道具表达

简洁的舞美设置与道具使用是话剧《苏东坡》另一突出特点。全剧吸取了戏曲艺术简洁明快的舞美布景特色,更多地将舞台空间交还给台上的演员,让他们能够全力施展自身的演技。“乌台诗案”始末的几场戏,舞台上除了关押苏东坡的囚车、弹劾苏东坡众官员的坐椅,就没有其他多余的道具陈设,完全依靠背景和灯光的变化来呈现,简洁明快而不乏生趣。苏东坡黄州躬耕,更是让演员以虚拟的手法,通过肢体动作去表现清理碎石瓦砾的场景。这一方面给予了演员极大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对演员演技的极大考验与挑战。纵观整部话剧,舞美设置和道具使用都显得极为简洁,创作团队将精力放在如何展现苏东坡这样一位伟大人物本身,想通过人物对话、演员肢体表演等去呈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苏轼形象。

东坡诗文的立体式呈现

苏东坡为人所知,主要是因为他的诗文成就。东坡传世诗文不计其数,如何选取和编排则颇有讲究。话剧《苏东坡》中涉及了《湖州谢上表》《猪肉颂》《前赤壁赋》《念奴娇·中秋》《和子由渑池怀旧》等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每一篇诗文,或由苏东坡亲诵,或由他人转诵,都恰到好处地配合着剧情的推进,同时也展现了不同时期东坡居士的不同心境。《猪肉颂》更是被配以曲调,由黄州众百姓口中唱出,这里面既有苏东坡苦中作乐的豁达心态,也有他的闲情与才情的交织,更饱含着黄州百姓对东坡的景仰与爱戴。通过这些诗文在剧中的穿插展示,观众看到的是一位文学奇才、美食达人、躬耕草民、旷达雅士,是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东坡居士形象。

话剧《苏东坡》融话剧与川剧艺术于一体,采用诙谐幽默的手法辅以大量地道的四川元素,是一台以全新手法演绎川籍历史文化名人苏轼的优秀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与时代接轨,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是话剧舞台艺术的一次大胆创新与突破,值得借鉴与观摩。

(作者系三台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