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民

话剧《苏东坡》过往演出海报

2018年,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编排的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首部原创话剧《苏东坡》在成都锦城艺术宫成功首演。《苏东坡》中穿插着主人公故乡眉山的方言俚语,饶有趣味且平易近人,彰显了巴蜀地区的人情风味。话剧《苏东坡》以一个为官唯民、做事崇实、做人尚廉的一位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人物苏东坡为塑造对象,通过对苏轼其人宦途、诗路、情感等方面的立体呈现,展示了一个富于创造力,乐观豁达,颇富情趣,才华横溢,守正不阿,为民造福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美食家的形象。

剧本以苏东坡的宦海沉浮为线索,结合了他眉山成婚、湖州陷狱、汴京受审、杭州疏浚西湖、黄州躬耕东坡、惠州引水入城以及儋州教书育人等场面,这些场面不以严格的时间为线索,而是以场面间的逻辑关系碰撞来组织。

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既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又有旷达的人生信念,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怡然自得,正如该剧导演查丽芳所说,“苏东坡不是一位可望而不可及的圣贤,而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之中,有血有肉,有着与常人一样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大雅大俗的人格风采,让我们不可遏制地喜欢他、敬爱他、崇拜他。”本剧编导在处理话剧《苏轼》艺术创作的时候,既遵循了话剧舞台艺术的创作规律,又巧妙地化用了假定性和时空自由转换等戏曲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总体布局以及时空处理的流动变化,赋予戏剧时空灵动诗意的美学特质。话剧让观众穿梭在现实时空和历史时空中,随着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现代戏剧构建,让观众对苏轼的人格魅力有了更多的现代意义解读。查丽芳显然试图通过这种戏剧化的处理手段,不断更新我们对苏轼形象、宋朝政治和宋朝风物的陈旧感觉,把观众从狭隘的线性历史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历史典籍人物记载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观众面对耳熟能详的苏轼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这位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发展的诗人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

话剧《苏东坡》过往演出剧照

在剧中,苏轼与王安石的马前对话里,我们就从林语堂的文学作品《苏东坡传》中跳跃出来。众所周知,王安石和苏东坡是北宋中期两个耀眼的明星。他们在政坛、在文坛都有不俗的建树。不过他们政见相左。在官场上针锋相对,包括《苏东坡传》中,对二人的关系都是扑朔迷离,充满了戏剧性,但是总体来说,分歧大于互相认可,甚至升华到人格对立方面。剧中,有两处意味深长的途中行旅的情节设置,一场是已失势的王安石搭苏东坡的船,即使政见不一,但二人坦诚相待、惺惺相惜,巧妙地表达了两个大文豪之间公私分明、光明磊落的君子风范。这场戏中编剧对王安石骑的“蹇驴”做足了文章,成了这个坚定的改革者倔强执着内心的外化意象,苏轼的人格魅力和王安石的刚强气节互相彰显,相得益彰。同样,苏轼对于司马光的骑乘邀请,却予以了断然拒绝,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节不同不相为友的文人气节始终左右着苏轼的言行,君子可以和而不同,但决不可违心逢迎当时依然权势滔天的司马光,以谋求政治庇护。被贬黄州以后,苏轼在享受这种生活的同时,他还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作,两篇月夜泛舟的《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还有一篇《记承天寺夜游》的小短文,以及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另外,该话剧创造性地融入了川剧的“帮腔”“司板”和四川曲艺“说书人”的艺术角色,使戏曲与川剧完美融合,造成新奇的舞台效果,也让整部戏更富有现代气息,也体现了传统川剧艺术和现代话剧艺术相融合的独特效果。说书人在该剧里面不仅担任串场角色,还引领了时空转移,甚至进入了剧目中的其他角色塑造,说书人身穿民国长袍,穿梭于各个场景之间,与舞台上的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交流互动。他时而替台下的观众提出问题,时而为观众解释来龙去脉,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剧情的评论者,将古今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他带有浓浓川味的解说,“怕是不对头哦”、“好巴适哦”,让观众不断在川剧韵味中“入戏”和“出戏”。这些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构成了整个话剧的综合立体叙事体系,在该体系中,苏轼既走进了观众,又不断被观众解构,形成了真实又遥远的历史人物,有血有肉,有魂有骨,既在身边屡屡被感应,又成为巴蜀文化记忆中的深远回响,让人回味无穷。

话剧《苏东坡》过往演出剧照

舞台设计也是该剧一大亮点,剧中“月下泛舟”一幕,舞台的不断变换中演员和背景被设置成宛如水中央的奇幻效果,小舟似乎在轻盈的划过水面,月色下泛起一圈圈波澜不惊的涟漪,演员的形体动作和环境浑然一体,让观众深感场景的浸入并迷醉其中。剧中此时缓缓低吟苏轼的《前赤壁赋》,一幕幕流动的宋代水墨山水画缓缓展开,苏轼的心境和宋代文人雅士的风韵不断展现,苏轼的人物特点和文学特征水乳交融,浑然天成,成为全剧的高潮。

诚如四川大学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张志烈所谈到的那样,他对该剧的评价是,“苏东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体现,民族优秀文化的折射,美名传扬世界。现在,苏东坡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传扬,吸引了各方之力,形成了非常好的研究苏东坡、传承东坡文化的局面。”

(袁一民,四川大学影视与戏剧系系主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该文系四川艺术基金2022年度文艺评论人才项目“四川历史文化名人题材舞台剧的文艺评论创作”课题资助创作成果。)

四川人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