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东兴区椑木镇陈湾村再生稻稻田 郑志浩 摄
川观新闻记者 郑志浩 内江观察 张啸
“林主任,又来看秧子了哇!”9月2日上午9点多,在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陈湾村,一见到东兴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林富寿,再生稻种植户曾凡文就热情打起了招呼。
下到田埂上,林富寿俯身察看再生稻长势。他用手在自己的腿间比划,这里的水稻已经长到膝盖处。“长势不错,马上就要抽穗了,可以适当补点肥料。”他叮嘱道。
晚秋生产是全年农业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经历了旱情的考验后,内江全力转入抓好晚秋生产的关键时期。当下,晚秋作物生产进展如何?内江有哪些支持举措?川观新闻记者来到内江东兴区椑木镇进行探访。
看长势提建议
专家下田指导
多措并举推动再生稻扩面
再生稻,就是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进而抽穗成熟的水稻。它不需育秧、移栽,生育期短,具有省种、省工等特点。
“我种了10多亩水稻,预计10月中旬就能收割第二季了,估计第二季亩产在400斤左右。”曾凡文介绍,今年8月上旬收割了第一季水稻,亩产和往年一样维持在1100斤左右。
曾凡文的水田亩产能保持稳定,离不开用水的保障。跟随曾凡文,记者来到一处宽阔的水塘,水塘附近的边角地也零星种有再生稻。耳边传来的是水泵作业的轰鸣声,流水沿着水渠向下游方向缓缓流淌。“这片地块用水条件比较好,无论是第一季还是第二季水稻,都能保障基本的灌溉。”曾凡文介绍。
沿着水渠向下游步行百余米,一处开阔的充满绿意的水稻田就浮现在眼前。“这是椑木镇的再生稻示范片区之一,这一处连片的稻田规模超过百亩。”林富寿介绍,今年东兴区将晚秋再生稻生产作为弥补高温旱灾损失的重要举措,在每个镇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带推动设立再生稻示范片区,提供稻种等物资支持。为带动大家种植再生稻,每亩匹配了150元的补贴,并有专家组现场技术培训。“前期区上已经采购了上万斤稻种,分发给各镇,全区力争今年蓄留再生稻达到6万亩。”
椑木镇水心坝村的供水管道 郑志浩 摄
完善供水管道
用好“土办法”
优化水利设施保障蔬菜生产
驱车约20分钟,从陈湾村来到椑木镇水心坝村,这里的蔬菜种植到了用水保水的关键时期。三面被沱江包围,这里有连片面积超过三千亩的开阔田地,主要种植蔬菜,其中萝卜是大头。
田间,一行行褐色的田垄排列整齐,部分田垄上已经冒出绿色的萝卜苗。“刚种下的萝卜,关键是保持土壤的湿润。”该村第一书记文浩指着田边水渠里的黑色水管介绍,蔬菜需水量大,沱江的水源就是通过这样的管道输送过来。
说话间,他还一跃站在管道上,管道并没有发生变形。“水管内壁有1厘米厚,抗压耐磨。”文浩介绍。
顺着这条管道的方向,每走几十米就能在水管上看到一群水龙头的“集合点”。管道一侧延伸出开关阀门,并向外连接了多个水龙头。打开水阀,农户自家的水管连上其中一个水龙头就能取水。
“这样的连接处,之前用的是金属水龙头,我们刚刚更换成塑料水龙头,更耐腐蚀。”该村党委书记张建介绍,每户村民在缺水季节取水,两个月只需要交10块钱用于水管的维护保养,经济负担较小。
椑木镇水心坝村村民在菜地覆盖玉米秸秆提升保水能力 郑志浩 摄
“土办法”也被利用起来。在萝卜田里,不少村民每走几步,就捡起玉米秸秆铺设在田垄上,随后又拿起水管再向田里洒水。“昨天刚播种,加盖一层秸秆,能减少太阳直晒,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村民张屹解释,等萝卜苗冒出来,要及时拿走秸秆避免影响生长。
一般情况下,水心坝的萝卜一年可种三季。“上一季萝卜受到旱情影响,菜农有不同程度减产。”张建介绍,这季的萝卜生长周期在60—80天左右,村上还将继续抓好用水保水工作,优化田间服务,保障萝卜等蔬菜的正常生产。
除了再生稻和蔬菜,今年内江还将推广秋玉米、秋洋芋等晚秋作物,大力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及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推动实现晚秋作物增产增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