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国平

唐绍烈(1901年-1972年),又名唐尔勋,四川金堂人。此次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增的起义将士名录之一。

关于他的线索来源于金堂县淮口中学《淮口中学简明校史》主编万兴富。1946年,唐绍烈曾担任淮口中学前身淮口镇初级中学的首任校长。万兴富前几年在整理校史时发现,唐绍烈曾参与南昌起义,于是给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写了一封信介绍情况。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研究馆员肖燕燕说,当时万兴富能提供的资料只有一篇简短的校史,没有其他更多的旁证或信史。本着审慎的原则,当时将唐绍烈列为待认定名单。

今年年初,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对馆中所掌握的线索重新梳理,再次和万兴富取得联系,追问是否能找到更多史料。经万兴富的介绍,今年7月25日,金堂县档案馆传来两份材料,一份是1994年《金堂县志》中关于唐绍烈的介绍,一份是馆里出具的人物介绍。

“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肖燕燕说,“根据县志介绍,唐绍烈去世时子女都在身边,我们一直想联系上他的后人,追寻更多的人物事迹或一手史料,但目前为止还未联系上。”

唐绍烈。图据《淮口中学简明校史(1946-2006)》      

弃笔从戎

根据《金堂县志》和金堂县档案馆出具的材料,可勾勒出唐绍烈的生平。

唐绍烈,1901年生于金堂县,幼时家境比较富裕,进入私塾读书。1919年入成都联合中学,开始阅读《新青年》等刊物,接受进步思想。1924年,唐绍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撰写《〈诗经〉解说》,并于1926年完成书稿。

因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内战不断,唐绍烈深感一味埋头读书,于国于民都无济于事,一气之下,将书稿付之一炬,毅然离开北大,弃笔从戎,参加革命。

1926年冬天,唐绍烈辗转来到上海,经一位共产党员介绍,进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由于他是北大的高才生,被安排在师政治部任宣传科员。参军后,唐绍烈随军北伐。部队行军至河南上蔡城时,与奉军激战,奉军败入城内死守。第四军用一个师的兵力围城,大部队直取开封。唐绍烈奉命留下,并担负说降守城奉军的任务。经过一番劝说,守城奉军集体加入北伐队伍,被改编为第四军第二十六师,调往武昌南湖整训。唐绍烈奉命做该师的政治工作。在武昌期间,唐绍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宁汉分裂后,唐绍烈调回二十五师,任团政治干事,后随部队参加南昌起义。8月5日起义部队向广东进发,行至会昌、瑞金以南时,同敌军发生两次激战。唐绍烈左腿中弹受伤,不能行走。当时团指导员陈毅把团部的一匹老马让给他骑。部队到达广东梅县后,唐绍烈同300多名伤病员留下,转到潮州临时医院治疗。伤愈后,唐绍烈离开潮州,经汕头、上海回到北平;1927年11月,重返北京大学,就读政治系。虽然此后一度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唐绍烈和陈毅在南昌起义中结下了革命友谊。今年7月25日,金堂县档案馆向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开具的介绍材料中写道:“陈毅曾为其写证明信证明其革命经历,现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育才乡里

1930年,北大毕业后的唐绍烈回到四川,先后在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新繁县中学任教。1935年,受聘到金堂县中学任教务主任兼教国文。1946年7月,任新开办的金堂县淮口镇初级中学第一任校长。1948年,因对选举“国大”代表持反对意见被解职。同年9月,受聘于金堂县立女子中学,任教到新中国成立。从教期间,唐绍烈很受学生和社会的敬重,并常与教育界正义人士聚会,痛斥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

新中国成立后,唐绍烈投身新工作。1950年,在金堂县城厢镇治安委员会工作,常到区乡宣传。当地农会成立时,他欣然书写对联“农会当权,富豪至今尽低头;民主专政,穷人到此大翻身”贴到家门口。

1950年至1951年4月,唐绍烈作为教育界代表,出席金堂县一至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当选为第三届和第四届的常委、副主席,还参加了金堂首批土地改革。

1951年9月,唐绍烈调绵阳南山中学师资训练班任教。1954年调回金堂中学教高中语文,并当选为金堂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唐绍烈调绵阳专区师资训练班任教,当选绵阳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唐绍烈又调到绵阳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61年被选为该县政协委员。1962年,在绵阳专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遂宁)任教。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唐绍烈讲授得法,深孚众望,培养出众多优秀教师,并总结了语文教学的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972年3月,唐绍烈年逾古稀,因病退休。当年5月,在子女的陪伴中去世,终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