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全省上下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喜迎党的二十大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省委书记王晓晖代表十一届省委所作的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总结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必将指导新时代治蜀兴川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当前,全省上下正以昂扬奋进姿态推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地落实。为帮助大家深入学习领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决策部署上来,川观新闻、川观智库特别邀请起草组成员对报告进行深度解读。敬请关注。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李岳东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将“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作为今后五年全省工作总思路,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治蜀兴川各领域全过程,对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大会对今后五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战略定位、奋斗目标、具体任务进行了系统部署,为我们深入推进美丽四川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统领,务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让巴山蜀水更加秀美安澜、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逸。


一、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庄严承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重要论述,在2022年1月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中深刻指出,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加快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把绿色低碳发展摆在全局重要位置,召开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将碳排放约束性指标纳入省政府目标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水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稳居全国第一,2021年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分别达85.3%和86.6%。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四川作为清洁能源大省,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具备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巨大潜力。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省能源结构还不够优化,产业结构偏重特征较为突出,建材、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高碳存量较大,低碳引领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真正形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我们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以更大力度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快构建符合四川区域特点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统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扎实推进钢铁、化工等传统领域企业实施全要素、全流程的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大力发展晶硅光伏、动力电池等清洁能源支撑、应用产业,加快形成集中布局、集群成链、集约高效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格局。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加快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统筹推进凉山州风电基地和“三州一市”光伏发电基地,以及重点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建设。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推动终端用能绿色化、清洁化替代力度,力争到2025年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60%。推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铁路、水路在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运输中的承运比重,力争到2025年铁路和水运承担货物周转量比例提升5个百分点。加快车辆结构升级,推进老旧车辆淘汰,推广新能源车辆。加快构建方便快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体系。统筹推进用地结构优化调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严格长江、黄河流域水域空间与河湖岸线管控。优化城市用地配置,引导重大产业向环境容量充足、扩散条件较好的区域布局。建立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从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对重点行业探索开展差别化环境管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金融,推动四川天府新区创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打造一批低碳投融资示范项目。


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持续提供生命支持、生态调节、产品供给和文化娱乐等服务,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始终牵挂于心,强调四川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生态环境地位独特,生态环保任务艰巨,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要求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让四川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体现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对我们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国家“十三五”生态环境考核约束性指标,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两年获评“优秀”等次。深入实施生态保护,在全国率先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划定14.9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占全省总面积30.7%,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2021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0.2%,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增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要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树牢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加强流域生态保护,推进美丽四川建设。四川自然生态本底良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整体向好态势巩固拓展。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依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未得到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水平还不够稳固,生态保护修复任务艰巨,仍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我们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以更实举措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夏季臭氧、秋冬细颗粒物为防治重点,抓好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持续强化成都平原、川南和川东北地区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综合整治,实施火电、钢铁、水泥、焦化及燃煤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工程,力争2025年市县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开展重点流域限期达标治理,深化开展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治共建共享。实施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等系列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城镇及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切实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力争2025年全省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7.5%以上、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长江黄河上游风险管控区建设,开展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分区管控,力争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加大“无废城市”建设力度,加强工业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补齐医废危废处置短板。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江河生态带等保护修复,稳固“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有效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力争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1%。继续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深化黄河干流堤岸侵蚀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和若尔盖国家公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作出重要论述。在2021年4月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这些部署要求,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指明了实施路径。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紧扣“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优化功能分区,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取消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生态脆弱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加强法治化建设,制定修改地方性环保法规12部和地方性环境标准5部。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成生态环保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出台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意见,生态环境治理监管效能稳步提升。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要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当前,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与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监管不得力有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制度安排、优化资源配置、严格政策实施,大力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实现环境管理转型提质。


我们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以更严要求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度挖掘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构建覆盖范围更广、补偿方式更优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序推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创造条件打造西部环境交易中心。健全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用好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扎实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等各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善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发挥企业环境治理主体作用,加强依法持证排污管理。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服务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依法持续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全面推行重大规划和重点项目环评预审服务,高效保障重大项目落地。聚焦环保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促投资、稳增长,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环保领域投入。积极推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成都创新研究院等研究院所建设,扎实开展“千名专家进万企”帮服,强化对企业帮扶纾困。深入推进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差异化执法监管。实施公民生态环境素质提升行动。深入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学校、进农村活动,积极营造共建共享美丽四川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