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文露敏 文/图

一份档案就是一份记忆。

6月9日,国际档案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及系统各单位在成都举办了“喜迎二十大·档案中的成都分院故事”展览活动。由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研发的我国第一台电子票箱、电子表决器、会议报到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制出的纯中药制剂“地奥心血康”……一个个故事,在一张张照片、一份份文件交叠中得以重现。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印开蒲带来了几张老照片,虽然当年的画质远没有现在清晰,九寨沟美丽的景色仍可见一斑。他回忆,这些照片和几份关键的档案对九寨沟的保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印开蒲保存的照片。

1960年,印开蒲进入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农业生物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先后参加了“四川植被调查”“四川薯蓣植物资源调查““横断山植被调查”等科学考察。其中,在调查薯蓣植物资源时,他跑遍了川西各地的高山和峡谷。印开蒲向记者展示了当时手写的调查总结报告,“就是在这次调查中,我们与九寨沟第一次相遇了。”

1970年7月,印开蒲一行人即将结束南坪县(现九寨沟县)的调查,准备返回成都。启程的前一天晚上,他在招待所遇见了一个刚毕业被分配到县里的年轻人,谈得投机,这个年轻人告诉他,县城附近有一处“风景非常漂亮的地方”,愿意第二天带大家去看一看。

这一看,就是印开蒲与九寨沟长达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当他到达卧龙海和双龙海一带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我们就在原始森林中穿行,钙华长堤和树木沉没在水中,微微晃动,竟产生了‘会不会有湖怪出没’的错觉。”

印开蒲对九寨沟的美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二次来到九寨沟,则是5年后。1975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吕荣森带着照相机,为九寨沟留下一批彩色照片。

1978年8月,印开蒲再次来到九寨沟时,看到这里有被破坏的可能,便以研究所名义起草报告,建议建立九寨沟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在多方共同努力下,1978年底,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批准建立。

当年的彩色照片至今仍被印开蒲精心保存着,铅字印刷的正式报告及手稿则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档案馆中。2004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研究中心开始承担九寨沟保护的科研工作。一系列原始档案,为后续研究注入了能量,印开蒲感叹,“每一个新课题开始前,都要查阅档案,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能够得到更多直观的感性认识。”

“科技档案不仅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的重要借鉴,也是科学精神及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体现。”中科院成都分院分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刘刚君表示。今年的国际档案日,中科院成都分院通过展现7个具有代表性的档案故事,来激发更多人对于科研的热情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