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亚飞
在成都的气象预报中有一个特别的指数——观雪山气象指数。今年截至5月23日,成都气象已发布5次“观雪山预报”,这样的“观雪山预报”始于2021年10月28日,按不同观赏度划分为5级指数,并划定观雪山的区域范围,将成都市民的“雪山幸福”安排得明明白白。
成都:雪山下的风景
作为超大城市,成都以占全省2.5%的面积,支撑了全省18%的常住人口、30%的机动车保有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同时,成都平原的地理地形和气候条件特殊,大气扩散条件较差。
近年来,成都坚持把改善空气质量作为重要的民生实事来抓,构建齐抓共管、协同共治的格局。235天、251天、287天、280天、299天,这是近五年不断攀升的蓝天数量;56微克/立方米、51微克/立方米、43微克/立方米、41微克/立方米、39.8微克/立方米,这是近五年不断下降的PM2.5浓度。
“升降”之间,成都“气质”显现。
攻坚
科技治气强化预测预警臭氧PM2.5“两手抓”
几乎每到秋冬季,四川盆地空气质量都会遭遇PM2.5的严峻考验。
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是近年来成都出的“重拳”。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是强化预测预警,成都自主研发的大气源解析及空气质量预测系统,7日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超90%,为判断污染趋势提供可靠支撑,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加密预测预报,提出针对性应对措施。其次是构建环境问题发现与执法快速响应机制,强化执法监管、暗访督查和曝光警示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治气也充分发挥作用。例如,成都引入“电力监管”,联网匹配涉气工业企业电力监控数据,实时监管企业生产及治污情况;全市已建成空气自动监测微站近千个;综合利用遥感监测激光雷达、走航监测车等,完善“人防+技防”。
以2021年秋冬季为例,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通过防控“组合拳”,PM10、PM2.5、SO、NOx和VOCs减排比例分别达到42.9%、38.4%、35.8%、21.5%和22.2%。
类似的攻坚时刻还出现在夏季,艳阳高照、蓝天白云之下,隐匿着不容忽视的“健康杀手”——臭氧污染。
“自成都市2013年开展臭氧监测以来,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已取代PM2.5成为夏季大气首要污染物。”该负责人表示,2021年,成都以夏季臭氧污染防控为突破口,推动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同比压减臭氧污染天数18天,基本遏制住了臭氧污染日益严峻的态势。
在成都新地标打望雪山
联动
“一把尺子”协同治气推进环保一体化发展
“目前,四川大气污染防治的主战场是成都平原和川南地区,尤其是成都平原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杨斌平谈到,空气污染,每个地方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开展联合防治。
杨斌平谈到,成都平原经济总量大,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高,要深入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统一规划、标准、执法、监测预警、减排措施、保障“六统一”,实现“一把尺子”管理和区域协同共治。
同呼吸、共命运,协同治气已打下基础。早在2019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内成都、德阳、绵阳、遂宁、资阳、眉山、乐山、雅安8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我们已经持续开展夏季臭氧与冬季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强化重污染天气协同管控,并建立了8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专项领域的合作一直没有间断过,以机动车排放检验为例,8市联合印发《成都平原经济区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联防联控试点工作方案》,开展联合检查,共同打击违法行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