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打底 生态文明浸润巴山蜀水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习近平
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殷鹏
“瀑布变宽了,野猴子也回来了!”5月12日,面对林草部门前来核查,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团宝山管护站党支部书记赵海军,非常乐意地当起了向导。
近年来,洪雅县投入1.73亿元,关停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内水电站30座、矿山14座,封闭矿硐52个,为大熊猫及其伞护物种“让路”。
“壮士断腕”,凸显生态之重。五年来,四川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不断谱写美丽四川新篇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底色越发亮眼!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全力以赴守护绿水青山
制度建设: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推动全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站住!”3月15日凌晨2时,宜宾市江安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队长张新才带领队员巡查,在长宁河马鞍滩水域发现银某等3人正在违法垂钓,立即打开执法记录仪,按程序处理。
3月9日,《四川省长江流域禁捕水域休闲垂钓管理办法(试行)》实施,明确禁钓期内全省天然水域禁止垂钓。近来,一些垂钓行为从白天转向深夜,执法巡护重点也转到了晚上。
不放过一例违法违规钓鱼行为,是四川强化上游意识的责任担当,是推动美丽四川图景走进现实的坚决态度。
2022年4月19日,在四川省华蓥市拍摄的利用城区闲置土地兴建的城北“口袋公园”。
近5年来,地处长江黄河上游、肩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使命的四川牢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高位谋划。2018年6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始终。
3年后,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科技支撑。要加强大气等污染成因分析和治理攻关,开展长江黄河上游脆弱生态系统修复、高寒地区垃圾污水处理等技术研究。
去年12月,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推动全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四川未来发展积蓄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建章立制。去年10月,2017年启动体制机制试点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四川今年已出台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办法,让国家公园建设有法可依。当前,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也加速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导的保护地体系加速建设。
责任压实。2017年至今,我省陆续启动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各级党政一把手出任河(湖)长和林长,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随着“环保警察”“环保法官”陆续上岗,林业、环保等部门专项执法行动已成定制。
用制度法规保持生态环保高压态势。近年来,《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先后通过并实施。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明确考核任期内“生态答卷”,四川生态文明建设不断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直面问题加减法并用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行动举措:经济发展动能,在加减法、组合拳中不断积蓄
堆叠式山体景观错落有致,盘旋式步道宽敞平坦,翠绿的草坪清新怡人……这是记者近日在自贡市张化渣场看到的一幕。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无序堆放着高达20多米的“渣山”。张化渣场环境风险隐患,在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被列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如今,渣场披上“绿装”,变身网红打卡景点,成为生态环境治理、增进民生福祉的典型案例。
直面问题、铁腕修复的背后,是四川牢固树立上游意识的责任担当。2017年12月底,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四川省反馈督察情况,不到一周,四川便初步形成整改方案,并持之以恒推动整改,做到反馈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污染防治做“减法”。近年来,我省持续开展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八大战役”,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长江“十年禁渔”等专项行动。2020年,率先在全国设立跨省河长制省级联合推进办公室。
连续多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等研究部署重点工作,构建涵盖省复查、市抽查、县自查的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执法,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零容忍”。今年5月,我省出台《四川水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空气质量激励约束办法》,每月排名考核,有奖有罚,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
2019年7月26日,走进曼扎塘湿地,俯瞰“高原绿肺”的大地之脉。航拍四川 罗洋/摄
生态修复做“加法”。连续7年,四川均在年初下达大规模绿化全川指标,切实强化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2019年,再次启动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长江两岸造林绿化等生态治理专项行动。
减排管控出重拳。2017年,4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市)出台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一票否决”。2018年,省级层面划定生态红线,明确红线即是“高压线”;2019年,在全国率先编制“三线一单”,同样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说“不”;2020年,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现一张图上落实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目标管理、资源利用管控要求,既为资源环境划红线、立禁区,又为高质量发展建通道、划跑道;2022年,大力开展“千名专家进万企”帮扶行动,组建省市县三级专家团队,解决基层企业突出问题,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格局加快形成。
经济发展动能,在加减法、组合拳中不断积蓄。
近年来,我省陆续重启碳排放交易、试点水资源“税改费”改革,不断激活发展新要素。2018年以来,全省“5+ 1”现代工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体系和“4+6”现代服务业体系加速成势,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产业结构更优化合理
成效凸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凳子多少钱一个?”5月9日,在攀枝花市东区马家田尾矿库一公里外山坡上的一家小餐馆里,老板杨约春四处询价,正在实施店面扩充计划,“现在到附近赏花游玩的人越来越多,餐桌要增加才行了。”
正在店里用餐的王海滨等外地游客纷纷表示,他们到此一游,主要是看中了这里干净的环境和四季花香。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附近矿车往来,粉尘弥漫,当地人都不愿来。
小餐馆新梦想的背后,是近年来四川坚定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生态文明跃升轨迹看得见、摸得着。
2022年4月20日,遂宁河东新区二期工程五彩城市湿地公园城市大观段。
天更蓝了。2021年,全省PM2.5浓度较三年均值下降4.5%;优良天数平均达326天,全年共拍到“蜀山之王”贡嘎山9次、“蜀山之后”幺妹峰33次,打破近5年的观测纪录——在成都,“推窗见雪”从诗词照进市民生活现实。
地更绿了。2021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165个,面积8.0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6.5%。森林覆盖率达40.2%,比2016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大量荒山变“绿肺”;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两山”基地28个,居中西部前列。
水更清了。2021年,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6.1%,特别是以往全省水污染防治的“老大难”成都锦江黄龙溪断面、自贡釜溪河碳研所断面稳定达标。在2019、2020年度中央开展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四川连续两年被评定为“优秀”等次。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年内,全省经济总量连迈两个万亿新台阶,稳居全国第6位。2017—2021年,四川GDP年均增长7.1%,增速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近年来,全省节能环保、风光水电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迅速崛起。乌东德、白鹤滩等水电站建成发电,水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947万千瓦,规上企业水力发电量达3531.4亿千瓦时,规上企业天然气产量达到522.2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一。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稳定提升,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39.5%,比重比全国高20个百分点以上,稳居全国前列。全省单位GDP能耗、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均保持下降态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巴山蜀水间,一幅幅绿色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美丽四川
兴川辞典
碳汇交易
以买卖碳排放指标、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据测算,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年固定碳量7000余万吨,累计碳储量超过29亿吨。目前,全省已实施林草碳汇造林项目17个。我省去年出台林草碳汇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林草碳汇多元化发展格局。
长江十年禁渔
从2021年1月1日0时至2030年12月31日24时,四川长江重点水域实施全面禁捕。2021年以来,全省渔政执法部门出动执法人员17万人次、开展联合行动6017次,查办违法违规案件1878件。
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5年来,我省在赤水河、沱江、岷江、嘉陵江、安宁河等流域建立起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了21个市(州)全覆盖。目前,四川以补偿资金作“筹码”,以水质达标和改善为考核标准,让保护者得偿、受益者补偿、损害者赔偿。力度大、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激励性足的具有明显四川特色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正在不断完善健全。
大气污染联合防治
近年来,我省大气联防联控力度不断加大,定期召开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大气污染片区会,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签订深化川渝两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议,开展异地交叉执法检查等,不断将工作向纵深推进。
兴川寄语
雅安市名山区百丈镇解放村党委书记、村级河长彭启华:我们村依湖而居,护湖富民是我们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追求。现在村里到处是茶山,民宿、乡村游生意越来越好,相信我们的村民靠着这片好山好水,一定能够奋斗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泸州市合江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治平:合江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守护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放眼未来,希望能有更多人能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共做美丽四川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四川篇章。
甘孜州石渠县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徐远洋:过去5年,石渠县通过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生态治理,对县域内湿地保护管理和湿地恢复成效有较大提升。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未来石渠湿地将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巴中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成平:巴中落实“三区同建”方略,过去5年,在城市探索“产业园区+城市新区+旅游景区”同建,在农村采取“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同建模式,建成了69个巴山田园综合体。未来,我们将努力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实现绿色发展,在绿色崛起中擦亮红色名片。
撰稿:川观新闻记者 殷鹏 吴亚飞 兰珍 钟帆 王代强 邵明亮 范芮菱
延伸阅读: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建设绿色四川、生态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