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月15日是第三十二次“全国助残日。一直以来,安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安州区残联秉承“平等、参与、共享”理念,大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全区1942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7700余名重度残疾人得到护理补贴,3000余名困难残疾人得到生活补贴,3000余人享受基本养老保险代缴......残疾人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助残氛围更加浓厚。
【讲述.全国助残日(安州区)系列报道】栏目特将聚焦特别的“他们”:他们中有身残志坚的奋斗者、有心怀大爱的企业家、有为民服务的基层干部......透过文字,我们将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更多彩的奋斗人生!
邓忠华:用大爱为更多残疾人“撑伞”
邓忠华在展示土陶制品
邓忠华,安州区桑枣镇花庙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安州区桑枣镇花庙陶业公司创办人。
花庙村出产陶器的历史悠久,当地至今还流传一些讽刺财主为富不仁、窑场工人善良勇敢的传说故事。邓家是窑场的大户。祖上300年前“湖广填四川”来到花庙村,插田为业,开荒种地。无意之间发现的废弃的“坛罐窑”和大量适合制陶的黏土,让具有烧制砖瓦和坛坛罐罐等陶器手艺的老祖宗们发展起了陶业。
邓忠华就是邓家的后人,也是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十四岁的邓忠华开始在自家作坊学艺,冬天冰冷的泥胚将他双手冻的化脓,夏天高温的窖炉让他头上的汗水从未停流。
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手艺,年纪轻轻的邓忠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把作坊办得越来越好,小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1990年,22岁的邓忠华迎来了第一个孩子邓刚,但遗憾的是,孩子患有唐氏综合症。痛苦之余,邓忠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企业,第一时间将作坊注册登记,办理营业执照,正式成立花庙陶业公司。夫妇俩一边经营公司,一边四处求医,终究没有结果。直到1997年,乖巧伶俐的小女儿邓欢出生,让这个家又充满欢声笑语。
1999年,同村的罗世元带着妹妹误打误撞跑进的窑场。旋转的泥盘、成形的泥胚、大着肚子的罐子......这一切都深深的刻在了他的心里。从当学徒那天算起,天生听力障碍的罗世元在窑场一待就是23年,娶妻、生子、修房、买车.....
罗世元在花庙陶业的工作情景
“没有什么比做陶罐更适合残疾人的。”邓忠华对残疾学徒,教的比任何人都认真。因为,邓忠华比谁都清楚残疾人家庭的辛酸和难处。
如今罗世元早已是公司的技术骨干,月收入近8000元。听力障碍反而是他工作中的长处,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能专注于制陶工艺,产品烧制后合格率高达97%。
彭才满,肢体残疾,夫妻俩都在公司务工,月收入上万元。杨德华,听力残疾,工作10余年,月收入7000余元。邓强,听力残疾,月收入4000余元,乐观的他总有使不完的力气.......在花庙陶业,有着很多和邓刚一样的“家人”。
从开始的搭建一砖一瓦,到现在的环保型现代化企业,邓忠华走过了四十年的艰辛创业之路。如今的花庙陶业公司,出产的陶器产品除销售安州本土外,还覆盖了绵阳、德阳、阿坝等地,年销售产值达800万元。
企业一天天壮大,日子一天天好过,邓忠华始终放不下的还是残疾“家人”。2001年,邓忠华个人出资5万余元,投入村道建设,改善山区出行难问题。2018年实施技改,投资500万建成了一条长约80米,符合现代生产工艺的智能化隧道窑炉。2019年改革烧制工序,改革完成后年产量达到100万件,扩建厂区、增加产值,为大家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为了加大花庙陶业助残扶助力度,市、区残联高度重视,倾力搭台,先后在花庙陶业建立绵阳市残疾人就业基地、绵阳市首批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残疾人股权量化基地。2021年12月17日,花庙陶业股权量化分红大会召开,花庙村共计20户脱贫困难残疾人每户领到股金分红450元。
绵阳市残疾人联合会个性化职业技能培训会在花庙陶业召开。全区有意愿的残疾朋友都慕名而来。因为大家伙心里清楚,他们的人生将跟随着手里的黄泥一起成胚、上釉、烧制,最终像出窑的陶罐一样完美呈现。
花庙陶业的成品区
2022年,邓忠华投资40余万元,建成300余平米陶艺展示厅。在这个装饰一新的展示厅里,有着全厂30多名残疾人员工的精美作品。同时这里也是一个集辅助性就业、日间照料服务、文创志愿助残为一体的阳光家园驿站和幸福的“残疾人之家”。
今年5月,在绵阳市第三十二次“全国助残日”活动上,邓刚家庭获得了“绵阳市最美残疾人家庭”荣誉称号。邓忠华在现场表示:“我将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就业便利,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
(讲述人:邓忠华,整理:李娟 张敏)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