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中专院校学生和职场新人发起问卷调查。2022年3月25日发布调查结果显示,最受受访青年欢迎的单位类型是国有企业(43.62%),事业单位(28.34%)、政府与行政机关(19.07%)排在其后。值得注意,有29.09%受访者在就业倾向中选择了“灵活就业”,而选择“单位就业”的受访者有40.09%。

回看今年1月14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一项对1225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调查显示,仅有18.3%受访者青睐灵活就业。而在2021年5月7日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一项对1213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调查则显示,有40.7%的受访青年表示已经在灵活就业,54.5%受访青年有这方面的计划,81.5%受访青年看好灵活就业的发展前景。

诚然,前后调查数据在受访者的年龄、身份、学历以及时间与空间上存在诸多异同,可见明显的数据差距,也能直接反映出当代青年人对“灵活就业”相对“拧巴”的情绪反应。部分青年人既希望工作稳定、收入充沛,又希望工作方式自由、人际关系简单,以至于在“灵活”与“固定”的就业倾向间摆动不定。

在传统认知范围内,稳定的工作往往能带来持久的高收入,相对安逸和舒适,能抵抗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剧烈变动。这也是许多在校学生和职场新人始终青睐“单位就业”的原因。那么,“灵活就业”就意味着低收入、不稳定或者风险大吗?现实生活中,外卖骑手、专车司机、直播主播、自由撰稿人等灵活就业人群通过自身劳动创业创收的案例不占少数。

身处开放的网络经济环境下,任何人都能通过“一技之长”在社会中搏得“一席之地”。“‘单位就业’必定比‘灵活就业’好”已成为落后于时代潮流的刻板印象。不难看到,当大多数人挤向少数的几个领域和行业时,即便这些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可激烈的竞争压力仍能给青年人带来无意间被淘汰的风险。这对青年人成长不利,对社会发展也不利。

实际上,灵活就业也能兼容固定工作的“优势”,关键在于社会保障能不能跟得上,就业环境是否安全。针对当代期待灵活就业的青年人,我们还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大的成长空间。让没有专业职称、没有资格证书、没有针对性文凭的灵活就业人群能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得到类似于“升职加薪”的社会认同感,进而提升自我价值。

还是那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这个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的社会环境下,给予期待灵活就业的青年人更大的帮助,能消除他们的“内卷化”焦虑,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工作,勇于面对生活,给予他们足够的“体面劳动”。(严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