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艳阳投向巴渠大地,照得一片金黄。稻田里,颗粒饱满的稻穗弯着腰,随风摆动,沙沙作响。这,是丰收的动人画面。位于秦巴区域中心的达州市,素有“四乡三都两基地一县”美誉。近年来,达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用心书写人民和历史交付的厚重答卷。

2019年,7个县(市、区)全部实现“摘帽”,贫困发生率从13.16%降至0.12%,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第一产业增加值344.83亿元,居全省第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4元,增长10.3%;粮食总产317.8万吨,位列全省第一;生猪出栏321万头,位列全省第五;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2个(省四星级园区两个),总面积达60万亩,总产值突破65亿元;通川区创建为全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区,3个乡镇、30个行政村同步跨入省级先进行列……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达州市委、市政府聚焦“农业多贡献”,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恢复生产,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揽全市“三农”工作,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美丽宜居乡村为重要抓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粮猪稳产保供、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农村改革创新和万达开农业协同发展等五大工程,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全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良田在乡间铺开,公路在园区延伸,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业带来达州农村别样景致。

达州农业金字招牌

四乡 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糯稻之乡、中国乌梅之乡

三都 中国油橄榄之都、中国富硒茶之都、中国醪糟之都

两基地 国家商品粮、优质商品猪保障基地

一县 中国香椿第一县

蜀宣花牛“牛气冲天”。

决胜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再接力

脱贫攻坚着眼当下,事关同步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站位长远,关系下一个百年目标实现。

达州市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年”活动,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精准落实“六个一批”帮扶措施,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现71.6万贫困人口脱贫、82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个贫困县(市、区)全部“摘帽”,剩余0.67万未脱贫人口已全面达到脱贫标准(正待验收),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走得出贫困的泥潭,也跟得上乡村振兴的步伐。达州市委、市政府把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续的重要支撑载体,加快建设至少覆盖两个以上乡镇、10个以上行政村、面积不低于3万亩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市纳入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培育县1个、培育乡镇25个、培育行政村101个。

一水两用,一地多收,实现粮渔双赢。

克服疫情影响

农业民生保障做出新贡献

粮猪安天下。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农业民生保障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丰收的喜悦。

达州将扩面提质作为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不断加大轻简节本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力度,全市累计扩面12.84万亩,完成粮食播面848万亩,实现小春粮食总产33.4万吨,同比增长0.9%,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将突破320万吨。

为对冲疫情影响,达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经济恢复“35条”措施,制定《2020年度生猪稳产保供工作考核办法》,市县两级投入核心育种场、标准化示范场、规模养殖场建设专项资金7000万元,引进正邦、蓝润集团等“三类500强”企业达6家,调运补栏仔猪75万头,规模化养殖占比达55%,仔猪供给率达73%,预计全年培育能繁母猪30万头,生猪出栏420万头以上。

建强农业园区

农业迈入现代化

现代农业园区是聚集智力创新要素、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农田里的科技力量。

为深入贯彻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构建重大部署,达州市坚持全域统筹、市县联动,突出绿色发展,推进产村相融。

坚持做大基地,突出优质粮油、富硒茶叶、特色水果、中药材、生猪(肉牛)等特色优势产业,配套完善“沟、渠、路、网”基础设施,建成高标准农田318万亩,力争到2023年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00个。

坚持科技支撑,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苎麻产业促进工作站入驻大竹县,宣汉县蜀宣花牛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全市依托园区建立专家工作站31个、智慧中心15个,园区内实现“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等“五良”融合配套,农业机械化率达90%以上。

坚持做深加工,按照“抓二带一促三”思路,实行龙头引领带动,每个园区确保入驻两家以上龙头企业。目前,园区培育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其中国家级3家)、农业专合社19家、家庭农场9家,农产品初加工率达60%以上,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300亿元以上。

坚持品牌引领,以大园区、大企业塑造农业大品牌,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行业知名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为支撑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园区内农产品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国家标准两个,“三品一标”农产品65个。全市培育“巴山食荟”“宣品天下”“食美通川”“真硒万源”“賨前味”等区域公用品牌5个。

坚持农旅融合,按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乡村旅游景区”目标,坚持以园区为核心,推进“三区”联动,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42个认定园区已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两个、省级示范休闲农业主题公园7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村18个。

整治人居环境

绘就乡村建设新画卷

“农村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补齐人居环境短板,达州市将无害化厕所建设、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

雾浸茶园,宛若仙境。

达州市连续两年将“农村垃圾清运不及时、处理不规范”问题纳入“群众最不满意的十件事”进行专项整治。达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2276个农村社区建成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站1.84万个,8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率达1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21%,幸福双桥、魅力磐石、宜居竹溪等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乡风文明和基层治理环节,通过村庄清洁整村推进行动,引导农村居民逐步养成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按照基层党建引领为核心,“自治、德治、法治”等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思路,探索形成“六老六长责任制”乡贤治村、“品德银行”乡风引导等治理模式,大竹县庙坝镇、达川区万家镇双桥村、宣汉县君塘镇洋烈新村、渠县渠南镇大山村创建为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拓宽增收渠道

农民奔上小康路

农民是“三农”工作的主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

农户喜收小龙虾。

作为全省劳务输出大市,达州市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力实施企业稳岗、公岗安置、创业促进等六大行动,累计劳务输出173.6万人,安排财政专项资金2000万元,通过援企稳岗、社保补助,减免缓缴租金、税费等方式,累计减征社保费2429.43万元、免征3.5亿元、缓征1.36亿元,向700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999.2万元,共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3037人,稳定岗位5.9万个。

做足特色优势产业文章,推进三产融合多种模式扶持壮大集体经济,构建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等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农业+旅游+体验+康养”等新业态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预计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当前,达州农业强市路线蓝图已经绘就,乡村振兴蓄力进发正当其时。站在新的起点,达州将坚定贯彻“农业多贡献”要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机遇,合力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联手毗邻地区协同建设沿边、沿界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典范,挑起万达开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大梁,树立川渝毗邻地区乡村振兴标杆。

征途是星辰大海,未来在实干中惊艳呈现!达州发出响亮宣言: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朝着达州市农产品加工千亿产业集群、四川省现代农业强市、川渝陕结合部乡村振兴示范市、中国绿色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目标迈进,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幸福美丽达州,我们翘首以待。(文/成林 图片由达州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