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林凌 蒲南溪

打鼓山村,这个位于南充市南部县东坝镇的一个小山村,因过去村民太穷、打鼓祈福而得名。而如今,曾今的贫困村早已变了样。

村道蜿蜒曲折,行走在这个干净整洁的小村庄,随处可见的都是成片的晚熟柑橘,初秋的阳光下,枝头上深绿色的果实泛着金光。村民们说,这是他们的“致富树”。

产业兴则百姓富。素有“果城”之称的南充,目前已建成柑橘基地130万亩,其中晚熟柑橘80万亩,这也是全市现代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而在南部,晚熟柑橘的种植规模占到全市的四分之一,集中连片种植已达25万亩。“建基地、育产业、创品牌、拓市场”,南部晚熟柑橘在“鼓了”村民腰包的同时,正助力果城重振雄风,打造“中国晚熟柑橘之乡” 。


选产业 关键是要让老百姓挣到钱

丘区大县南部,为何会选择晚熟柑橘作为其主导产业?南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梁德华娓娓道来。

有一个重要的诱因。7年前,来自浙江、广州和四川眉山的招引业主在铁佛塘镇、东坝镇流转了4000余亩土地,开始分散种植晚熟柑橘,投产后就表现出了产量高、效益好的特点。

“能不能就将晚熟柑橘作为全县主导产业?”南部的决策层开始了调研论证:从自然条件到种植习惯、从品种品质到市场前景,这些都需要充分考量。

先看自然条件。梁德华说,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貌以丘陵为主,昼夜温差大5-6度、早春回暖慢,从11月份到次年4、5月份,“阳光充足,晚熟柑橘不容易引起脱水、利于留树保鲜、延后采摘,糖分积累充分。”种植习惯也不用多说。有着“果州”美誉的南充,柑橘种植的传统已延续千年。

那么品种和市场就成了关键的考虑因素。“晚熟柑橘,顾名思义就是成熟期晚的柑橘。”梁德华介绍,按照果实成熟期可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三大类,国内早熟品种一般是指年内10月底及其以前成熟的品种,中熟品种常指在年内11月、12月成熟的品种,晚熟品种是指翌年1—5月成熟,甚至更晚成熟的品种。

“像春见、不知火、爱媛、沃柑这些都属于晚熟品种,它们一个特点就是宽皮易剥、口感很好,因此市场认同度也很高。”梁德华以不知火为例,“如果一斤4元钱,亩产3500斤,那这就是14000元的收入。”

选产业,关键是要让老百姓挣到钱。”充分的调研论证后,南部也有了更大的底气。2017年初,作为全县主导产业,晚熟柑橘在南部推广。


3年攻坚 3条产业示范带逐步成型

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集中连片形成规模,这对产业园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建园?

在实际操作,南部采取“三条腿”走路——

引进业主自建。通过引入业主、支持返乡农民工和致富带头人自行投资、自主建园、自主经营。目前,全县各类业主建园11.25万亩。

县农投公司统建。成立南部县现代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由该公司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去除杂草、统一土地调型、统一树苗采购、统一标准栽植、统一配套设施。目前,农投企业集中建园7.5万亩。

股份合作联建。村集体组织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土地流转和资金募集,在县农投公司的技术指导下,建设高标准晚熟柑橘产业园区。目前,这种模式建园共有6.25万亩。

“相比小规模分散建园,统建和连建的果园既节约了成本,又统一了品种、规范了栽植标准,为后续提升品质、培育品牌奠定了基础。” 县农投公司负责人杨大春表示。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3年的接续攻坚, 3条晚熟柑橘产业示范带也逐步成型——

2018年,“盘龙至八尔湖”产业示范带建成,总面积10万亩,涉及盘龙、石龙等5个乡镇30个村,去年已投产3万亩;

2018年底,“定水至升钟湖”产业示范带建成,总面积10万亩,涉及定水、大王等10个乡镇(街道)56个村,将在明年底全面投产;

2019年底,“火峰山至长坪山”产业示范带建成,总面积5万亩,涉及碑院、楠木等4个乡镇16个村,将在后年底全面投产。

25万亩晚熟柑橘产业园的建成,也让更多的村民变成了“职业农民”,全县共有1.2万余名群众在产业园就业创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

梁德华介绍,在群众取得土地流转金、入园务工薪金的基础上,通过劳务承包、返租倒包、股份合作的模式,增加农民受益。

“过去种地,没技术、收入低,只能外出打工。现在在合作社种地,科学种植,收入稳定,心里踏实多了。”打鼓山村民鲜秀菊满脸喜悦。


管护难  推行水肥一体化灌溉破题

2017年3月,41岁的罗强投入400万元,在东坝镇大乘庵村建设1000亩晚熟柑橘产业园。谁知道园区用水就成为了第一道难题。

南部地处川东北“干旱走廊”的腹心地带,人均水资源仅占全省的1/6,工程性、季节性、区域性缺水较为严重。“一到这个时候生怕苗旱死。”

此外,因为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外打工,找不到合适的人,管护的劳动力短缺且成本高也是难题。

“这样长此以往,对于园区的发展、晚熟柑橘的品质都会是很大的影响。”梁德华说。

怎么破?水肥一体的智慧管理开始推行。通过市场化招引企业在全县3万亩产业园建立灌溉系统,通过监测点对气象数据、水情数据和土壤墒情实时监测,形成大数据库,反馈到智慧管理平台,进行科学分析、精准配方,按需供水、按需供肥,实现了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管理。

“使用水肥一体化后,园区用户可以实现‘三减两增’,即减少用水、用肥、劳力,实现增产和增收。” 南部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周光胜举例说明,传统灌溉亩均年用水量170方;精准灌溉亩均年用水量60方,节水110方、节约成本80元。

罗强遇到的问题也迎刃而解,“园区用水用肥只需通过手机APP下单,像点外卖一样,一键支付,就能实现精准计量服务。”

而智慧灌溉系统的引入,让罗强的果品在品质上得到了保证,他创立自有品牌“土木工橙”也受到热捧。“今年我们的果品成功入选全国两会供应商,并约定明年继续给全国两会供货,每斤价格达到10元,最高卖到15元。”

从今年起,也将会有更多的园区享受到智慧管理带来的红利。周光胜介绍,今年全县还将扩面10万亩,大规模园区灌溉用水短缺、生产成本偏高、品质标准不一“三大短板”将有效改进。


打响品牌 提升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果树也能被“认养”?罗强迈出了第一步。

在他的园区里,买家可以每株399元、保底产果50斤在线下单“认养”果树,打包购买整树果实,“目前已‘认养’1800余棵,通过园区的可视化系统和质量溯源体系,买家可实时观测、全程记录果树生产情况。”

创新的是思路,更需要引发思考的是市场。当25万亩晚熟柑橘全部进入盛产期的时候,市场在哪儿?会不会出现“果贱伤农”“果贱伤产”的情形?

南部相关负责人告知,去年已投产5万亩,产果 1.6亿斤,通过对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经销商,签订订单,提前3个月就被订购一空。今年还将投产5万亩,预计产果3亿斤。“目前的订单已经占到了70%,剩下的30%也不是问题。”

品牌,决定着市场的占有。据预测,当5年后25万亩晚熟柑橘全部进入盛产期,产量将达8.8亿斤,“这亟需打响南部晚熟柑橘的品牌,同时面对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到未雨绸缪。”

拓宽销售渠道。组建晚熟柑橘行业协会,负责统一标准、品牌包装、对外营销,并对接南部18家驻外商会,建立营销网点。引进农村淘宝,在全县建立1115个村级站点,实现电商村村全覆盖。此外,还创新推出果树认养、入园采摘、东西协作等销售方式,多途径营销。

完善冷链物流。配套建设了1个县级冷链物流园、7处园区冷链物流中心、N个仓储点,总储存能力15万吨,基本形成产地分拣、包装、运输和仓储保鲜的初加工体系,可延长销售周期3个月。

“此外,我们还建立果树和果实保险,试点在已投产的2.5万亩园区建立价格指数保险,通过金融手段防范生产经营风险。”上述负责人说,让晚熟柑橘成为真正能富农富民的产业,南部从未松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