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徐莉莎 文露敏 田姣 摄影 欧阳杰 韦维

3月25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隆重举行。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胡思得院士获得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5人荣获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

3人获四川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61项成果获得奖励。


科技奖励是一面旗帜,展示的是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营造的是崇尚科学、尊重人才、褒扬创新的氛围。四川省自1985年起设立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获奖人选及项目,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年度四川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和成果。

2021年度的261个获奖项目有何特点?这是首次按照新修订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评选的省科学技术奖,新的规则带来哪些新变化?记者采访了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

透过数据看特点:

“0到1”原创性成果增长近5成

随着四川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各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产生了许多“0到1”原创性成果。

据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评选过程中,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数从去年的64项增至今年94项,增长47%,成果覆盖的领域涵盖医疗卫生、新材料、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和交叉学科,创新性更强、影响力更大。

在获奖项目中,围绕省委“5+1”现代产业体系领域的成果有185项,占比达到70%。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市场主体创新投入的增加,企业牵头的获奖成果164项,占总数的63%。

特别是在一等奖获奖项目中,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中铁二院、攀钢集团等传统企业,通过科技赋能,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科技创新成果通过产业实践,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四川是国防科工大省,不少研究成果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是国之重器。在获奖项目中,共有17个项目涉及大国重器,同比增长90%,特别是在航空燃机、通讯雷达等多个“卡脖子”领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展示了四川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能力和水平。

在获奖项目中,涉及医疗卫生、生物制药、中医中药等关乎生命健康领域的项目共33项,占总数的14%。这些创新性成果,解决了一批医疗技术、医用设备等领域的“痛点”问题,有效提升了四川健康科技创新整体水平。

透过改革看变化:

“自选动作”增设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最大的变化在于奖种

在去年四川的科学技术奖中,只有“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两个奖种,在科技进步奖中又分为:自然科学类、技术发明类、科技进步类、国际科技合作奖四大类。

今年成了六大奖种。据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源起于2020年修订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过去,四川在奖种设置上,没有与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奖种一一对应。这导致获得四川省科技奖励的项目,在提名国家科技奖时存在一些弊端。例如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的项目,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时,就会出现奖种不对应的情况。因此,四川借此次修订的机会,在奖种设置上,与国家科技奖的奖种对应。

此外,为加大对杰出青年科技人员的激励,四川还增设了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这是四川参考外省经验基础上的“自选动作”。对四川青年人才开辟单独支持渠道,奖励在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中取得重大成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年龄上限为40岁。

在当天的奖励大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陈蕾、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隋少春、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田玲、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方勇、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韩波五人获此殊荣。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当前,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而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科技奖励就是激励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

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进一步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科技奖励激励力度。要强化科技奖励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紧密结合,强化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奖励,重在奖励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

同时,鼓励和指导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引导民间资金支持社会科技奖励活动,设立定位准确、学科或行业特色鲜明的科技奖,培育高水平的社会力量科技奖励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