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14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3%的受访者曾被算法推荐服务困扰过。56.1%的受访者关注《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规定落地后,53.8%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关闭算法推荐功能。受访者中,00后占27.2%,90后占51.7%,80后占21.2%。(《中国青年报》3月24日)

众所周知,走进网络时代,算法推荐技术为网民编织出一个又一个“信息茧房”。在一般范畴内,身处信息茧房,信息获取过程应当既“舒适”又“安逸”,为何会产生困扰感?实际上,网络平台为网民“造茧”,可不会止于摄取些许点击率。正如电影《黑客帝国》中,矩阵为人类“造梦”并将人类转化为“电池”一般,编织信息茧房的目的也在于“吸血”。

例如,某网友在购物平台浏览过家用乒乓球台的商品信息,紧接着在使用某社区网站时,就被广告推荐乒乓球台;例如,某网友使用网约车一般选择经济型,在某次选择豪华型后,明显感觉基础打车费太高了;又例如,某网友刷短视频时,无意间点开汽车销售直播,结果后续浏览时,频频刷出同类直播等等。除了这些,类似的“困扰”还有很多很多。

试问,在75.3%以外的24.7%中,就没有人受到同类的算法困扰吗?必定还是有的。不妨猜想,随着算法推荐技术越来越“精湛”,隐蔽性越来越强,网友们能直观感知到的“困扰”将越来越低,原本的“24.7%”将越来越多。大家会不经意间沦为推荐算法控制下的“傀儡”。届时,就别指望能“破茧而出”,化茧成蝶或许不过是算法编织的又一个“幻想”。

超半数受访者关注《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体现出当代青年人对“信息茧房”的抗拒感。面向未来更加广阔的网络空间,青年人就应当保持十足的敏锐性,通过洞悉推荐算法中的不合理特征,支持或参与纠正暗藏的或显明的“算法霸权”。可以预计,未来网络关注的焦点不在于“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在于“如何防范算法驯化”。

当下,或许要持续拓展《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及其类法规的宣传教育范围,引导网生一代理性关注推荐算法,熟练运用推荐算法,主动关闭不适用的推荐算法,积极为纠正算法提意见,并积极维护自身的权益,防范深陷推荐算法的诱导而不自知。利用年轻人天生的创新感,改造未来的算法,让我们不必被更具威胁感的AI所“控制”。(严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