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从最初的野蛮生长至今,遭遇多重问题,屡屡成为话题中心。即便是目前,仍有诸多需要探索和改进的空间,为了解决当初的乱停乱放、占道等乱象,目前很多城市,都划定了大量的“电子围栏”区域,共享单车用户只有停车入栏,才能顺利锁车。但是记者在北京街头走访时发现,一些画有“电子围栏”的地方,停车也并不容易。(3月22日 澎湃新闻)

如何打通居民公共交通工具“最后一公里”,是建设绿色城市、低碳城市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而共享单车通过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服务,完成了交通行业最后一块“拼图”,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产生协同效应。但发展至今,也产生了许多“顽疾”,逐渐与“共享经济”理念背离,若不能作出调整及时应对,居民使用度将会大打折扣,最终或许会沦为泛滥成灾的过时弃用品。

共享单车不仅要“打得开”,还要“锁得住”,做到善始善终,方能行稳致远。打开容易,锁上难,成了共享单车饱受诟病的痛点,不少消费者反映,每次停车要平均尝试多次成功锁上。一旦遇到多次锁不上车,一些时间紧张的消费者只能选择先离开,承受多余的扣费。若有关公司对用户投诉漠视,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事态度,不仅侵害消费者正当公平交易权,长此以往就是对公司未来发展最大的亵渎。只有“锁得住”,才能打开消费者心扉,使优质产品不断深入人心。

共享单车细节问题解决得越周全,就越能参透“共享经济”的本质,建立起双方信任的桥梁,进而创造更多意想不到的社会价值。当前,共享单车还存在诸多棘手的问题有待解决。要明白,共享单车管理、调配,其实正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缩影。就目前来说,相互信任是各类企业发展的基础,“共享经济”理念已然走进普通大众生活,恰逢共享单车一类企业自我革新、创新发展的有利时机,只有不断满足更多人的利益,“共享”才能发挥更大功力。

“一点点”考验的不仅是企业,更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让最后一公里“有处安放”,还需多方协力。这场“改造”中,企业一定是“主角”,面对停车难,企业首先要拿出“解难题”的态度,加大资金投入,攻破技术难关,确保每位消费者良好的产品体验感,对于造成财产损失的消费者,企业要积极落实,启用专项资金一一赔付。有关部门要将共享单车乱象治理纳入常态化工作范畴,查处一批,处罚一批,对屡教不改的企业,或可采取退出市场政策,为共享单车运营提供健康的运营环境。“一点点”其实是场大考,关键还在于起而行之,成效如何,公道自在人心。(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