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胡容 周梦颖 魏杰 龙欣雨
3月的泸州市古蔺县永乐街道德付村岩桑沟,地里玉米苗刚破土而出,沿着用砂石板新铺设的长征步道走约30分钟,岩桑沟兴桥——红军入川的第一桥映入眼帘。
岩桑沟兴桥,是一座不起眼的小桥,但在长征史上,却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据党史和文物专家考证,1935年1月29日,毛泽东在贵州土城一渡赤水后,经陶场坝、小天堂、马蹄坳、汪家沟等地,到达岩桑沟,经过这座桥,进入四川。
岩桑沟兴桥位于古蔺县永乐街道德付村一组,桥的对面是贵州省习水县醒民镇马蹄村。桥长约6米,宽约1.3米,高约5米。与其他桥梁不同的是,些桥为木石混合结构,即桥跨用三块长约6米的大方木搭建于两岸石桥墩而成,桥面铺筑两层石板。
岩桑沟兴桥,2010年被泸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申报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8月11日,岩桑沟兴桥被授予“泸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我家就住在上面。”今年76岁的余凤登站在桥上指着500米远的地方说:“小时候听公(爷爷)给我讲,红军一渡赤水后,有两个红军因为掉队,在他们家茅草房住了一晚上,其中一个红军叫夏同才。公(爷爷)告诉我,当时两个红军已经几天没睡觉了,公(爷爷)和婆(奶奶)就煮红苕给他们吃。第二天两位红军走时,我的公(爷爷)和婆(奶奶)还给他们准备了物资、草鞋和干粮。两位红军只拿了草鞋和干粮,就去追赶大部队去了,其他物质他们坚决不要,还说‘坚决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余凤登是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一直也以红军的精神激励自己。“长大后我就跟着食堂干,把家里的茅草房翻修成土墙房,现在生活更好了。”余凤登说,他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在酒厂上班,儿媳在家养牛,凭着自己的努力,把土墙房修成了楼房;女儿则在古蔺县城做生意。“我现在趁着身体还硬朗,种点庄稼之余,还编点背篓,赶场天背上街去卖。给孙子、侄孙子讲讲红军故事,以后还要给重孙讲红军的故事。”余凤登说。
如今,红军入川第一桥(岩桑沟兴桥)项目纳入古蔺县“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传承带的项目。在离桥一百米远的地方,工人师傅们正在修砌桥墩、铺桥面,干得热火朝天。“这座桥已经建了10多天了,现在桥拱已经初具雏形,等桥修好了,方便游客站在新修的桥上欣赏‘红军入川第一桥’,届时,我们这个山沟沟也闹热起来了。”正在修桥的曹师傅说。
项目鸟瞰图
古蔺县永乐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穆昆介绍,红军入川第一桥(岩桑沟兴桥)项目包括新建1400米通景公路;铺设长1050米、宽1.2米的长征步道;新建人行便桥;在桥头还规划建设红色文化广场。“新建的通景公路与现有村道连接,形成机动车进入通道,并与长征步道构成旅游环线,升级现有步道,便于登山徒步游客通行。在景区入口处设置红色文化精神堡垒,道路沿途打造景观花带和红色花田,设置红色文化宣传栏和导视系统,全面提升景观质量。”穆昆说。
长征步道—项目鸟瞰图
目前长征步道铺设已经完成80%,新建通景公路已经完成70%,新建人行便桥预计3月底完成;红色文化广场预计3月完成场地平整。此外,项目还将配套建设红军食堂、红军茶肆、红军第一漂等业态。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也将进一步完善。“永乐街道以古蔺县‘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传承带项目为契机,深挖红色资源,整合项目资金从保护、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出发,为打造助力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特色发展带贡献力量。”穆昆表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