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范芮菱 石小宏

在第3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为展现医生的风采,感谢医生的贡献,从8月6日起,由四川省卫健委宣传与健康促进处、四川日报全媒体联合主办,医联支持的“医患间的感人故事”有奖征文活动正式启动,目前已经收到了众多投稿。

医患之间到底有哪些感人故事?又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网友们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有哪些想说的话?四川日报全媒体将陆续推出部分征文作品,与大家分享。

目前,征文还在进行中,欢迎继续来稿。

视频作品:世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

张琪琳 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向人民医院的“白衣天使”致敬

作者:丁运时

我家与四川成都的第一人民医院结下了不解情缘,确切地说,我的母亲是在成都第一人民医院认真尽职的医生和护士的指点下,治好了“顽疾”,因此我们至今仍对不知姓名的好医生、好护士心存感激。

那是前几年,一向身体硬朗的母亲,突然得了一种怪病:晚上躺在床上一闭眼,脑部就开始晕眩,用她的话说,“仿佛脑壳里鸡子啄米”,紧接着心脏剧烈跳动,整宿整宿睡不着;白天症状略好,但头昏眼花,四肢乏力,什么事都不能做。持续了一周,她的精神压力特别大,唯恐是染上了重病。为了给她看病,我们找遍了本地最好的医院,却一直没有效果。

后来,我们走亲戚来到了成都,听说了母亲的病况,亲戚就热情地推荐我们不妨到第一人民医院去看看,因为这是本地历史悠久、医疗技术水平高、口碑良好的一家医院,是一流医院。我们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一打听,都说这家医院很不错,病人称之为“百姓医院、放心医院”,医术高超,价格公道,而且医生、护士态度和气,对病人像亲人,所以医患关系出人意料地很好,有口皆碑。

为了彻底查清病因,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们决定到该医院,找那里最好的医生诊断。一天清晨,我把母亲护送到医院。虽只有六点钟,挂心脏科门诊号的人居然排成了长龙,导诊台的护士小姐态度果然非常之好,热情地指点我们排队,还推荐了医院最好的专家。好不容易排上号轮到了我们,护士见母亲年龄大了,病情也很重,就亲自把我们亲自带到专家那儿,她态度和蔼,显得经验丰富。专家正给病人一一诊断,从容不迫。她很平静地询问母亲过往的病史和现在的症状,我们说得不全面的,那位护士小姐在旁边作了补充。不到五分钟,专家就在病历上奋笔疾书,开了三种药,让先服着试试,并建议我们去做“彩超”。虽然很贵,但医生的话谁敢不听,好的是虽然人生地不熟,但有护士的全程指点和陪同,我们很顺利地做完了检查,结果各项指标还正常。

满怀希望地取药而归,谁知遵照医嘱服用竟毫无作用,过了几天,母亲说反而加重了。没奈何,只好又去看医生,该专家听说后,似乎也一筹莫展,换了几付药,要我们一定去做“磁核共振”,才能彻底查明病因。听说“磁核共振”价格昂贵,且操作起来异常麻烦,我们犹豫不决。还是上次的那位护士小姐,她见我们为难的神色,也没有勉强劝说赶快去做检查,她想了想,指点道,根据这症状,不妨去脑神经科试试,以前也有病人有类似的症状,是在脑神经科看好的。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急忙询问护士小姐详情,她干脆直接带我们去挂脑神经科号。听说当天没有专家坐诊,我们又有些犹豫不决。美丽的护士小姐安慰我们说,我们医院的医生都非常专业,即使不是专家,也能对症下药。这给我们增添了不少信心。果然,门诊医生询问了病情,稍做检查后,结论是脑部缺血、缺氧,但幸好不严重,无须住院治疗,开了思尔明、贝它洛克等药,说坚持服用,应该问题不大。母亲将信将疑吃药,居然奏效,头一次安然入睡,后来渐渐好转。总之,在那位好护士的指点下,在成都第一人民医院,我们花百把块钱的药治好了母亲痛苦不堪的“顽症”。

我们感觉在成都第一人民医院,第一位医生虽然没看好病,当然这并非是该她水平不高,医德不好,而是说“术业有专攻”,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医治沉疴。幸运的是,我们碰到了一位容貌和心灵都非常美丽的护士,她凭借自己的专业和热情,及时地推荐其他的专家,并一直给我们鼓劲,增添了我们的信心,终于对症下药,治好了母亲的顽疾。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要感谢成都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尤其要感谢这位美丽的“白衣天使”,她专业、尽责、医术高,而且耐心,经验丰富,想方设法地让病人康复,这样的医院自然医患关系良好,值得大力表彰和赞扬。只可惜,我们当时忙于治疗,竟然忘了询问她的姓名。

2020年8月19日,在第3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笔者觉得有义务讲述以上的感人故事,并代表我的母亲,我的全体家人向成都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并向这位“白衣天使”表达最崇高的敬意、最诚挚的感谢,以此传递第一人民医院救死扶伤、医患和谐的正能量!

盲人罗婆婆眼中的光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税高日记

在抗击疫情的前线,在隔离病房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虽有残疾,又经受着病毒的折磨,但在隔离病房的日子,却让我看到他们内心的光亮。

初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五病区,最先引起我关注的是一位60多岁的盲人罗婆婆。坦白说,刚开始的相处并不十分融洽,一是因为我们初来乍到,面对陌生的环境、病员人数骤增、危重患者多,确实需要一定的缓冲期来适应,往往不能及时满足病员的所有需求;二是面对特殊疫情、隔离病房的压抑,患者心里难免会产生情绪。但是,在隔离病房内一个多月的相处,婆婆对我从陌生、不信任、抱怨,到后来的亲切、依赖,甚至听见我的脚步和声音就能辨识出是我。罗婆婆今日顺利出院,我感到非常开心,回想起这段在隔离病房的日子,我觉得最幸运的莫过于我们已经成为了点亮彼此心中的人。

记得刚上班的时候,到了罗婆婆服用口服药的时间,我走进病房,看见婆婆正躺在床上休息。我便问:“婆婆,还没有吃口服药吧,我来帮你拿药。”罗婆婆说:“还没有,我马上吃。”我过去就想帮她摆口服药。她却说:“不用,我自己来,你不要动我的药,我知道该怎么吃。”罗婆婆语气坚决,一如她坚强的意志力一样。我非常好奇她是怎么区分各种药物,于是就站在床旁静静的看着,以便有什么需要我可以帮助她。婆婆非常熟练地打开抽屉,里面从左到右摆好三盒药,她的手总是可以准确的拿出每一盒她需要的药品。她边拿药边和我说:“这一盒是一天三次,一次2颗,这盒是一天两次,一次一颗……”

我很吃惊,立即查看口服药摆药单,完全正确。再看着她娴熟的打开水瓶盖、倒水、吃药,一切操作和常人无异。这一幕太让我吃惊了,一种敬佩感油然而生。

之后的日子里,我和罗婆婆逐渐熟悉,常常看到她一个人躺在病床上,我就主动找她聊天。原来婆婆由于视网膜脱落已经失明27年,但是还坚持在工厂做了3年的信封。罗婆婆还说,自己在家生活基本自理,除了做饭其他事情都是自己完成,说着她用手指着身上的毛衣说,“这件毛衣是我看不见以后织的呢。”那一刻,我看见婆婆那充满岁月的脸上,洋溢着坚毅的笑容。因为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散发着独特又令人感动的光辉。

在武汉工作的这一个多月,我们经历了最初的困境和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工作流程逐渐改善,护理质量逐渐提高,我也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和病人沟通。我常常主动到罗婆婆床旁关心她,询问她需不需要帮助,及时协助她去厕所。罗婆婆的病情也在逐渐好转,咳嗽咳痰减轻了、心电监护停了、静脉治疗终止了,平时只用常规服用一些口服药,待鼻咽拭子转阴,出院便指日可待。

病情一天天好转,她的心情也越来越好,对我们的信任和感谢也一天天增多。婆婆告诉我:“现在我都是自己摸着走到厕所,走了这么久,我都非常熟悉了,我尽量不给你们添麻烦”。那一刻,我的心融化了。其他住院患者病情也在逐渐好转,我对战胜疫情也越来越有信心。

在患者眼中,我们是给他们带来生命和希望的白衣天使。殊不知,在这严重的疫情下,在隔离病房里,患者和我们都是并肩作战的亲人。我们给予他们治疗和护理、关心和照料,他们也回馈给我们理解和感恩,给予我们最大的肯定。是他们让我们更深刻的明白,病痛并不可怕,残疾也不是障碍,只要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积极乐观,向着目标和希望不断努力,世界便充满了光明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