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袁城霖 刘付诗晨 黄大海 肖雨杨

7月30日,记者走进乐山市金口河区金河镇曙光村,只见宽阔的通村公路旁,小河环绕;典雅干净的民宿间,错落着一块块草地花园……如果不是村口显眼的“曙光村”三个大字,很难让人把这片花园式的小区和曾经的贫困村联系起来。

生产生活基础不断完备

“以前住在山上,吃水不方便。村上到处都是烂房子。”曙光村3组村民宋永清感触很深,“碰上下雨天,赶场穿筒靴经常是一半都陷在泥里。”

现在,宋永清搬进位于村党群服务中心旁的集中安置点,房子60平方米,雪白的墙壁,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公路亮堂堂的,走哪里都方便,山清水秀,比住在城里还要好。”

近年来,曙光村争取帮扶和财政资金加入通村、通组路建设硬化,小流域治理、彝家新寨建设等10余个项目,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改善全村基础设施。

不仅如此,曙光村以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和大瓦山旅游环线为契机,按照“春赏花、夏品果、秋观叶、冬玩雪”思路,先后投入1200余万元,统筹布局党群服务中心、旅游接待中心、星级农家乐、集中安置点建设等,初步打造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的“花溪曙光”。

党群服务中心包括便民服务大厅、文化室、卫生室、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旅游服务接待中心、农村电商等板块。“党群服务中心投资170余万元,面积610平方米,打造‘富民、便民、安民、育民’四型综合服务中心。”曙光村副主任王茂翼说。

能人带机制好奔康有盼头

“现在是枇杷的管护期,我和社员们天天都在修枝、除草、施肥。”在曙光村2组,村民杨玉林正在地里忙活。杨玉林是曙光村监委会主任,也是村里致富带头人。

2010年,杨玉林开始种植枇杷。2015年,为带动曙光村更多群众增收,杨玉林牵头成立了乐山市金口河区曙光枇杷专业合作社,带动21户60名村民种植枇杷,其中贫困户7户19人。合作社引导社员将原有低产枇杷改良,种上“大五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 销售。平均每斤可以卖8元,现一亩可增收5000至8000元。

不仅是靠能人带,曙光村还成立了曙光农业开发公司壮大集体经济,采取“租金+股金+薪金”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产业扶贫“造血功能”,发展食用菌、藤椒、凤凰李三大产业近400亩,每年为村民带来40万元劳务收入。

在食用菌生产基地,村民李世芬正在大棚内采摘姬菇。“在这里干活,每天有100元的工钱,一年能干四五个月,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在李世芬看来,食用菌生产基地离家近,很适合她这种不想出去打工的妇女。

“基地投产后,村民增收多了渠道。”王茂翼掰着手指头算起来:“撂荒地流转费一亩每年几百元,在基地务工,每年每人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食用菌生产基地属于村集体资产,有了收益之后,村民还可以参与分红,我们对未来发展很有信心。”7月30日,金口河区永胜乡顺河村,村民魏春张背着刚采摘的蔬菜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