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王代强 文/图

7月26日晚9点38分,凉山州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沐恩邸社区,一片宁静。

漆黑的夜色中,一辆亮着“有客”红灯的出租车缓缓驶进社区。车上下来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小伙儿掏出手机,点开微信,“滴”的一声,提示20元车费支付成功。随即,扛起一个白色蛇皮袋,朝一栋居民楼走去。

打破宁静的这一幕,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在这样一个安置贫困群众的小区里,谁会如此“潇洒”地打车回来?小伙儿背上袋子里装的是什么?记者追了上去。

原来,他们是一对夫妻。男的叫尔古拉体,25岁;女的叫有色尔作,22岁。他们家共有6口人,是新城镇洛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月底搬进沐恩邸社区42栋2单元5楼一间100平方米的新家,开始了新的生活。

“打车回家,洋盘儿哟?”记者把疑惑抛给尔古拉体。他笑笑说:“背着这袋东西,走着太累了,就从县城纪念塔那里打的车。”

的确,从纪念塔到社区大概2.5公里,一路上坡坡坎坎,记者步行这段路用时近半小时。

“车费20元,不心疼吗?”记者追问。

“不心疼!”他回答得干脆,“我联系了东北的朋友,已经帮我找好了一份电工的工作,很快我就要去上班了,一个月工资五六千,时不时打个车,还行吧。”

咋这么快就找到了工作?原来,为了帮助搬迁居民顺利就业,社区近两个月来持续举办了多场技能培训,包括电工、焊工、厨师、彝绣等,尔古拉体就是受益者之一。

其实,说到打车,尔古拉体曾经也确实很舍不得。在没搬进新家前,一家人挤住在老家山上一间透风漏雨的土房里。几乎没读过书的尔古拉体,小小年纪就辗转浙江、江苏、广东等地打工,由于没文化、缺技术,工资低得可怜。2012年,他在广东上班,下班后和几个朋友出去玩,不得已第一次打了个出租车。虽然只花了5元钱,但还是让他心疼了很久。

“直到今年搬迁前,我都很少打车。”尔古拉体说,从老家到县城,即便坐客运面包车只要10元,但他和家人宁愿走两个小时山路。

搬进新家后,尔古拉体已经打了几次车了,要么是赶急事,要么是往新家搬东西。

这次又是搬东西吗,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呢?步入宽敞明亮的新家,他解开蛇皮袋:原来是30多斤还裹着泥巴的土豆。

“今天刚从地里挖的。”尔古拉体说,他们家从当天开始挖土豆,大概8月中旬能挖完。他谋划着未来的生活:“等到9月,地里的苞谷收完。把家里的一头牛、两只猪、5只鸡卖掉后,爸妈也搬到这里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