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谭继和近照。 受访者供图
壹
“龙文化”与农耕文化休戚相关
问
二十四节气是如何产生的?有怎样的历史渊源?
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国家,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形成和形成完整体系,渊源自古,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在周代以前还没完全系统地形成,直到汉代使用《太初历》,一直运用到现在。
《太初历》因系农耕政书,故又叫“农历”。 它的制订,阆中人落下闳贡献最大,是他首次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日子,并把这些日子编入历书。
“二十四节气”的内容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移动的位置,即“黄经”,与气候演变、农事活动、万物生长变化的关系,来确定每个节气日的具体位置。整个黄经共划为360度,每个节气15度,每个黄经的节气点即为不同节气的具体日期。每半月为一气,共24个节气。
这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由12个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和12个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交叉组成,同时还由落下闳确定了“以无中气月置闰”的方法,以135个月为交食周期。从此,这个历法就成为我国农事活动指导性的通书。
问
春天的所有节气,立春、雨水、春分、清明、谷雨,个个都温润和煦,只有惊蛰带着点石破天惊的气势,是为何?其蕴含了哪些文化深意?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昆虫伏地是为“蛰”,随着天气转暖,蛰伏的虫子开始钻出地面,天上的春雷惊醒了蛰居的各种冬眠小动物,开始活动。一个“惊”字,把这个时节的独有特点与生动景象表现出来,这就是惊蛰的由来。
而往深入讲,《易经·乾卦》中的爻辞讲道,第一阶段为“潜龙勿用”,“潜”表示龙还没长成,潜藏在水里。第二阶段就是“龙潜于渊”,将中华民族比作龙,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龙在初学时期,借助天时所给之机遇,顺应天地与万物共生长。这也就是为何惊蛰是埋伏在地底下,预示着准备新的一年的奋斗。
惊蛰前一天,阴历二月初二为“龙抬头”,从龙抬头到惊蛰、再到春分,就是说地上万物苏醒,也就是第三阶段,叫做“见(xiàn)龙在田”。龙出现在东方大地上,农事季节到来,农田里火热朝天,农夫忙耕种,天下的格局秩序(文)得以明了,这个时候就叫天下文明。
所以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汉文明起源之说。惊蛰就预示着天下文明的时候很快到了,龙开始准备自己的盔甲、积攒本事,在春分到来时耕种。我们的文明标准就是龙学会了本事在田间耕作,这是我们农耕民族的特点,文明标准与西方不一样,西方讲工业文明,中华民族正是以二十四节气纪念农耕文化。
贰
惊蛰前后民俗活动缤纷而至
问
那在惊蛰节气前后,四川形成了哪些民俗,对百姓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在民间有个说法是,惊蛰这天要是打雷下雨,保你这一年不生病,对于农事耕种,预示着一年的风调雨顺保你“早栽不损”,就是说早栽秧这一年都有好收成,不会有损失。这是我们川西地区特有的一个说法。
而在惊蛰前后,旧历二月份是成都等地祭春活动最多的时候。如立春后第五个戌日为春社日,也就是惊蛰后一天,有春社祭土地神之俗。
何为春社?就是乡村祭拜后土。后土是上古神话中的土地神,在这一天,人们感恩土地每年带来收获,而且在那一天特地不拿锄头。人们祭祀土地神在村社相会,称为“社会”,社会名词的最初涵义就是这样而来,当然,现在“社会”已经变成一个大名词概念了。
各地还有各类驱瘟神、祈福的习俗。从腊八节开始的驱瘟神习俗,持续到惊蛰前后要结束了,在成都华阳会举行平安清醮会,太上老君生日期间,成都青羊宫举行老君会;在川北绵阳梓潼等地会举行文昌会,寄托人们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在川东地区,秧苗赶早成青色,一片片青绿郁郁葱葱,从立春的时候就开始踏青活动,惊蛰开始迎来第二轮踏青。此时开展树下祭拜龙神活动,准备春耕种瓜豆,有“惊蛰种瓜,遍地开花”之说,所以惊蛰也叫种瓜节。
此外,还有与农桑文化、丝绸文化相关的蚕祭活动,等等。
而到了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也叫花朝之期,按照“二十四番花信风”,菜花、杏花、李花、桃花、梨花等等,百花相继开放,各地举行的花事活动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
叁
弘扬节气文化融入当下
问
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功能和意义?对推动乡村振兴有什么作用?
2016年,“二十四节气”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
刚才讲到的惊蛰,这一天主要是纪念农耕活动将要开始,应当在惊蛰期间举行民俗节庆纪念农耕文明,借此宣传中华民族龙文化。华夏儿女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要让更多人知晓为何叫“龙抬头”,蕴涵的来龙去脉,理解蕴含的深意才能深入人心。天府文明就来源于“见龙在田”的农耕文化中。比如,成都正在制定市民文明行为规则,把二月二日这天定为文明节,是很有意义的。
二十四节气对于今天的现实作用,首先就在于通过传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星火走今天民族复兴的新路,同时也要弘扬二十四节气。我们要不忘本,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文化就是它的魂与根,需将纪念活动办到民间,用到群众身边,运用到社区去,更要走进学校,把历史文化资源融合在大地上。
其次,二十四节气是祖宗传承下来的,要将其文化根本植入我们心灵,让它走进群众的精神家园。只有把这样一些民族文化史植根在自己心里边,才谈得上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在国际上才可能拥有更多文化话语权。
再者,乡村振兴离不开乡贤文化,其中就包括二十四节气文化。四千年前二十四节气文化兴起于乡村,今天它的根要回到乡村去。不仅仅是作为一般性旅游资源面貌出现,更应当是种文化自觉力量激发内生动力。如以惊蛰这样的节气,树立龙的传人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一大波 2022-03-07
原来是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