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抓实补短板打基础增动力利长远重点任务
蓄势赋能:
激活改革开放创新的“乘数效应”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方面,要将改革、开放、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必须做好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融合并进的顶层设计,推进三者形成合力。
焦永利
中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任务不仅是追赶,更要创新。既要借鉴东部与其他地区的改革发展经验,还要根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实现路径和模式的革新。为此,必须积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发挥强内力、聚外力、激活力的“乘数效应”,为高质量发展安装上强劲“引擎”。
一方面,将改革、开放、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加快实现“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其根本动力是改革与开放,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更加重视创新,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能力。
从改革精神与能力来看,成渝地区不断向东部地区学习,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有条件、有基础推进各项深层次改革。就四川而言,应进一步推动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引导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改革数字资产配置方式,建设数字资产交易中心,争取开展数字资产企业融资试点等。同时,要促进国土空间布局优化,打破行政壁垒,提高要素配置整体效率,积极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强化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协作,推动川渝毗邻地区联动发展。
开放方面,从国际大循环来看,川渝近年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这些都是跨省区合作,是重塑西部经济地理、构筑国际大循环新增量的举措。从国内开放来看,川渝地区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体现了对外、对内开放的结合。未来,四川开放重点应放在继续推动对外对内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建设,优化深度开放的制度环境,与重庆共建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争取试行自由贸易港政策,促进四川天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共建“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伴随着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成渝地区必须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四川可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带动各类发展平台协同参与,形成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的创新引擎。
另一方面,要促进三大动力融合并进,发挥强内力、聚外力、激活力的“乘数效应”。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当务之急是推动重点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成势,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率先突破,必须做好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融合并进的顶层设计,推进三者形成合力。
推行“改革+”策略,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开放和创新。当前的新一轮开放是制度型开放,必须推进制度创新,在融入、对接国际标准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引领和建构,统筹推进涉及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等涉及创新活动全链条的改革,为适应新的国际形势探索路径。
推行“开放+”策略,用开放的视野推进改革和创新。改革进入深水区,科技创新活动也已经高度全球化,更加需要开放的胸襟和思维,要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双向开放、深层次开放,同时也要坚持向国内其他地区学习,推动集成式改革,吸引国际一流的机构与人才。
推行“创新+”策略,以创新为导向推进改革和开放。在资源环境、劳动力、产业转型、国际竞争等多重约束条件下,创新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例如,成都正在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为牵引,推动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这一愿景的实现必然需要上述多项改革的支撑,同时也需要秉持开放思维,广泛引进国内外资本、人才、机构参与建设。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中国安岳孙洪福 2021-02-18
创新突破,推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