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抓实补短板打基础增动力利长远重点任务

重中之重:

聚合力量推进两地产业协作

对于同构性程度较高的产业,为了避免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需要通过产业协调机制确定主导者对产业价值链进行重构;在川渝之间,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则以优势产业为主导构建产业链的分工协作体系

达捷  胡庆龙

产业是经济之本,推进产业协作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中之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协作,要在原来以四川、重庆行政区划分隔的产业体系基础上,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高度对该空间范围进行产业链重新整合。


目前,四川和重庆凭借其自身的资源禀赋,通过合理规划及推动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但是,川渝两地由于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的近似性及历史原因,都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为更好地协同发展,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对同质化产业进行价值链重塑,显得尤为必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作应该围绕其区域的优势产业和战略导向进行产业链构建。如四川的工业“5+1”、服务业“4+6”、农业“10+3”以及重庆市的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国际商贸、金融服务、专业服务、信息服务等产业。应该通过明确其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现代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对于同构性程度较高的产业,为了避免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需要通过产业协调机制确定主导者对产业价值链进行重构;在川渝之间,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则以优势产业为主导构建产业链的分工协作体系。如重庆北碚区的传感器产业研发基地,以及成都东部新区的智能制造产业,两者就可以优势互补作为传感产业的价值链进行培育。


产业链重构还需要通过发现新的需求、新的市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产业链部署,把产业链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组织进行对接。通过对产业链各环节进行分析,结合不同的产业特征,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内以及国际三个不同层面,构建有效的区域产业链体系。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整合,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行产业调查,了解各类产业在经济圈的空间地理分布,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地图”。


一是确定产业链的路线图。在“产业地图”编制完成的基础上,按照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到最终产品这一全过程的价值分工与关联,以优势产业、资源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为标准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分类,进一步厘清并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产业链路线图”,为川渝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性条件。同时,通过理论分析和调研研究,查找重点产业、资源产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在产业链布局中存在的问题,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


二是确定产业链的组织者。产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需要一个扮演着产业价值链的组织者角色,并且通过管理、政策、市场等方式,引导和激励价值链的健康发展。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行产业协调,本质上就是以产业价值链为核心,构建产业网络。产业网络既要考虑川渝邻近地区间的竞争与合作,也要考虑全域的产业协作。目前成渝地区的产业园发展存在着产业项目重复建设的现象,通过产业网络的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成渝地区产业项目重复上马的问题,也可以避免资金的不必要浪费。同时,还要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既可以发生在产业链的研发环节创新,也可以发生在生产、销售环节创新;既可以是技术的创新,也可以是管理的创新和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三是构建产业链整合的支撑体系。逐步取消户籍、小孩入学等对产业协作所产生的限制性条件,充分发挥人才的溢出效应以及促进各类要素在整个成渝地区自由流动,实现各类高端人才与周边区域的流动共享。消除地区间导致产业协作壁垒的各种政策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通过构建会谈协商和产业对接机制,形成协调的产业政策及配套措施,从而形成全域一盘棋的产业发展战略格局。建设区域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推进川渝地区的产业协调,提高产业协调的效率。积极发挥新基建和数字经济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作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和基础性作用。


(作者分别系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