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抓实补短板打基础增动力利长远重点任务
共建共享:
共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水的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要以水为脉、以流域治理为重点,从流域生态系统整体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推进成渝地区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彭国川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一极两中心两地”战略目标的基本前提和内在要求。川渝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目前初步建立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合作机制,但在生态空间一体化管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建设、跨境河流污染联防联控、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与流域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有较大差距。水的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要坚持以水为脉、以流域治理为重点,从流域生态系统整体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推进成渝地区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以水为脉推进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要以流域为单元构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空间格局,遵循流域整体性、系统性规律,保持流域左右岸、上下游、干流支流等空间相对完整性,合理划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明确流域生态空间布局、生态功能定位和生态保护目标。要从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分析研判长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乌江、沱江等主要河流在流域保护和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性地实施水源涵养与矿山修复、污染源治理与河流清水修复、田地整治与节水减排等工程措施,全面修复流域生态功能,提升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保障全流域水体洁净和生态安全。要重点推进跨境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针对跨境河流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水定岸,以流域治理为目标,系统谋划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要加强长江及其主要支流生态廊道建设,协同实施成渝地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规划。
以流域水环境容量为最大刚性约束确定生态管控目标。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流域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压力为约束变量确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统筹考虑流域产业集聚发达度、人口集聚度、水网密集度、水环境敏感度,对流域水环境进行分区管控。以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分区管控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对接,按照城乡联动和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理念,合理引导产业、人口、城镇发展布局,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制定差别化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任务和产业准入政策,根据流域分区管控单元,优化产业布局,控制城镇开发强度;加强流域城市的协作,明确产业分工,鼓励共建园区,促进要素流动,推动产城融合,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重点关注水系附近区域的产业调整和水污染控制,依法整治违规占用岸线项目,严格控制取水总量,保障河流水体连通性。
以流域为基本单元建立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要紧紧围绕流域系统治理目标,以联合河长制、湖长制为基础,促进成渝地区跨省市、跨区县的纵向合作与跨部门的横向合作;在条件许可时,建立流域治理组织机构,加强对两地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要推进生态环境标准一体化,形成一体化标准目录清单、制定成渝地区生态安全标准和水土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推进环境监测监控体系一体化,实现信息互通、结果互认、平台共用;特别是在跨界河流、重点生态环境功能区河流及主要支流密布水质监测点,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动态监测数据平台,为长江涉水监管执法联动等联防联控联治提供治理依据。推进生态环境执法一体化,以“一把尺”实施严格监管;完善流域治理联防联控联治机制,进行跨区域环境执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协调推进毗邻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协同推进河流湖库保护修复、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共同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安全。要以水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实施流域产业发展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管理,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切实推进成渝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