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北京2022冬残奥会将于3月4日至3月13日举行。2月25日,由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郑怀贤骨伤研究所等部门专家,共同组成的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复合型科医保障团队共有2名医生杨敏、黄思澈陆续进入冬残奥村,分别为中国冬残奥高山滑雪队和中国冬残奥单板滑雪队提供医疗保障,他们也是整个冬残奥会队医队伍里的两名川派中医。而成都体育学院的冷雯雯、王玉珏作为志愿者,也将服务于冬残奥高山滑雪队。

成都体育学院科医保障团队在青岛冬残奥冰球队巡诊。

黄思澈、杨敏身后,有一个强大的“智囊团”作为远程支撑——成都体育学院副校长、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何本祥教授,四川省名中医、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叶锐彬教授,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院长、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所长胡毓诗教授等近20人为他们提供帮助,涵盖运动医学、运动康复、运动人体科学、运动生物力学等领域。

冬残奥会备战前夕,他们正在做什么?“川派中医”给冬残奥运动员带去了什么?川观新闻记者对话正在一线服务的杨敏医生,和“智囊团”专家、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院长胡毓诗。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杨敏医生在冬残奥村。

冬残奥巡诊,成都体育学院科医保障团队正在为队员治疗。

连线前方:

90后队医“连轴转”:消疲劳、治伤病、管防控,还要进行心理疏导

“疫情防控物资在xx房间。”2月27日,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医生杨敏接受川观新闻记者电话采访间隙,不忘顺便协助引导工作人员处理队内疫情防控相关事宜。

30岁的杨敏是冬残奥单板滑雪队医疗组长,还要当好疫情防控官和反兴奋剂防控官。最近两个多月,杨敏每天都要和18名队员同吃同住,给队员们进行伤病治疗、消除疲劳、健康科普、心理疏导等,还要负责整个团队30多人的疫情防控工作。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杨敏医生为冬残奥队员孙奇手法治疗。

自从2月25日进冬残奥村后,这样的工作要从早上7点40分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1点。每天还要开会关注这支特殊队伍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进村前两三个月,有队员因训练突发情况出现颈部或腰部劳损,杨敏就采用郑氏伤科推拿手法、针灸、点穴等方法缓解疼痛,尽全力让每个运动员训练时有最佳状态;进村后几天,有年纪小的运动员因临到赛前激动兴奋差点失眠,杨敏就为队员运用中医手法按摩头皮,穴位针灸等,辅助队员安心入眠。

前几年,杨敏为国家三人篮球队、国家水球队、国家越野滑雪做过医疗保障,这是他头一回为冬残奥会进行医疗保障。“不同的体育项目,医疗保障的难点也都不同,比如篮球运动员的手腕、跟腱、膝盖、肩袖等部位易受伤部位,滑雪就要注意脑部、腰部、膝盖、脚踝的医疗保障。”杨敏说。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杨敏为冬残奥队员李甜甜康复训练。

杨敏举例,冬残奥会的运动员们因身体情况原因,比如单臂运动员运动时,由于日常习惯,如果其他肌肉出现代偿发力,可能会影响训练效果,他要做的就是协助运动员们去调整,和教练观摩运动员动作,达到身体稳态平衡。“队医们每天会布置一项家庭作业,叮嘱队员互相给对方做拉伸,因为滑雪有一些特定动作,会导致股四头肌、股内侧肌群紧张,我们会在赛前指导队员给对方做肌肉、关节激活训练,赛后做好拉伸帮助疲劳消除。”该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院长胡毓诗教授补充道。

事无巨细的医疗保障,让整个团队对杨敏特别信任,每天找他针灸、推拿的队员们就有七八人,其中让杨敏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三个小细节——

一名参与冬残奥会的队员因腰椎的老毛病,在几次训练中只敢发挥八成力量,在和杨敏一起走到训练终点时,杨敏说:“你尽全力,我这边(医疗保障)你不用担心。”“你(杨敏)再多待待,我的成绩会更好。”运动员简短的对话,让雪场里的杨敏心生暖意。

一名年龄很小的冬残奥会队员,因皮肤问题特别受困扰。”你不要担心,只要身体不痛不痒,能正常训练就行。我这边能给你想的办法,都会帮你用上。”随躺在病床上嚎啕大哭后那名队员听到这话,情绪很快得到了平复。

一名队员入村前不久因训练导致膝盖内侧受伤,因担心无法正常出赛,杨敏看到后,迅速给这名队员做了一系列详尽问诊和查体。“半月板应该没事。”杨敏检查后,这句话让队员和教练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大概率是内侧副韧带损伤,急性期先冰敷、制动,我会尽快拿出缓解期、康复期综合治疗、康复方案。”杨敏安抚队员,在后续的治疗、康复中运用成都体育学院郑氏手法、运动针灸、运动康复等促进下肢血循,促进韧带恢复,防止粘连等副反应过多产生。就在入村后的一次热身自由滑中,这名队员跟他反馈:“状态感觉不错!”这让杨敏也很欣慰。

除了竞技体育,杨敏也为广大居民提出建议,滑雪运动中的热身很重要,尤其是要注重关节肌肉拉伸、激活。“如果有人想尝试学习单板滑雪,一定要注重腰部、膝部、踝关节的激活,佩戴好防护腰带、保护好臀部,做好保暖。老年人、血压不稳定、心脏不好的运动爱好者,建议谨慎选择滑雪运动。”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院长、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所长胡毓诗教授在冬残奥高山滑雪队巡诊治疗。

对话后方:

多学科专家组建“医疗保障智囊团” “远程会诊”和“定期巡诊”助队医精准诊断伤病

“ 驻队医生”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医生”。

“我为队员做保障,我身后还有一个团队给我做保障。”杨敏口中的团队,正是何本祥、叶锐彬、胡毓诗等近20位“大伽”组成的医疗保障智囊团,囊括了运动医学、中医骨伤科学、运动医学监督、运动营养、康复医学、生物力学等多学科专家。

这个“智囊团”主要做什么?

一方面做好大后方,通过远程会诊,协助队医为参加冬残奥会的运动员进行更为精准的伤病诊断和治疗。“我们队医会把队员的病历、片子都发给医疗保障智囊团看,一起讨论能否有更好的治疗伤病或缓解疲劳的方法。”杨敏说。“一旦有突发情况,我们得随时保障远程会诊。”胡毓诗教授补充,后方团队要负责科医保障的总体设计实施、选派队医、综合协调等在内的综合保障。

“选驻队医生很讲究,一是医疗技术过硬,二是要求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队医不仅仅是医生,还有一个身份是工作人员,要参与运动员的方方面面,从现场急救、对外就医、康复治疗、营养保障、心理疏导等。” 胡毓诗举例。

另一方面,医疗保障智囊团也要派出多学科专家们,定期去冬残奥队员们的训练场巡诊。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叶锐彬教授给冬残奥运动员诊断。

去年下半年一天,何本祥、叶锐彬和胡毓诗等教授一行率队巡诊。胡毓诗回忆,当时,参加冬残奥会的一名滑雪运动员因意外受伤,经过几次翻滚,急救时呈现上肢、下肢麻木,功能暂时丧失的状况,他们团队6名医生紧急开展急救处理,固定、搬运、现场判断,送医院检查,一系列处置一气呵成。

成都体育学院副校长、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何本祥教授对冬残奥高山滑雪队队员急性损伤开展急救。

“一般情况下,这种高处翻滚损伤,一定要排除脊髓问题,我们为她做好固定搬运,并紧急送至最近医院摄片,排除骨折、脱位等问题,然后针对脊髓休克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处理。郑氏伤科推拿手法治疗,通过肌肉筋膜放松,郑氏伤科推拿手法的正骨推拿,拔伸、扳法等运动关节类手法处理后,再进行一系列理疗。” 胡毓诗教授回忆,当天处理完后,这名滑雪运动员的知觉就已经慢慢恢复,第二天一般功能就都正常了。

同一时间段,另一名冬残奥会滑雪运动员长期存在双髋疼痛,尤其以右髋疼痛为甚。团队运用郑氏伤科推拿手法帮她放松腰方肌、髂腰肌、大腿内侧肌群,并根据经络循行做相应穴位针灸,积极进行力量和稳定性的康复训练,这名滑雪运动员顺利跟上正常的训练进度。

在胡毓诗看来,和常规推拿手法不同,郑氏伤科推拿手法的独特之处在于“中西并重、医体融合、辨病辩体施治”,而且手法讲究简单、有效,通过视、触、动、量四诊去判断运动员的伤病核心问题所在。胡毓诗教授参与并见证该院多次为夏季、冬季奥运会做医疗保障的经历,这次也是该院第一次保障冬残奥会。从2018年备战冬残奥至今,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已派出20多名老师学生服务。

最近10多年,她见证了“川派中医”在奥运会中的角色变化。“2008年以前,我们川派中医可能更注重伤病的治疗;大概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8年平昌冬奥会,我们‘川派中医’开始提供伤病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2018年平昌冬奥会以后,现在就是‘科医赋能’阶段,我们开始提供更加全方位的保障。”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副院长吴青松给冬残奥运动员诊断。

相关链接:

冬残奥上,这些四川医生提供医疗保障服务

冬残奥高山滑雪队队医: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黄思澈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黄思澈为残奥高山滑雪队运动员推拿治疗。

冬残奥单板滑雪队队医: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杨敏

冬残奥幕后医疗保障团:由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郑怀贤骨伤研究所等部门专家组成(何本祥、叶锐彬、胡毓诗、廖远朋、吴青松、周继和、罗安民、赵超、朱宇晨、宋思琦、王传恩、李宁、康良、孙君志、汪敏加、戴玮、王帅)

冬残奥高山滑雪队学生志愿者:成都体育学院冷雯雯、王玉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