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2021成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优秀案例(单位)”发布,温江区永宁街道“试点探索‘五全’工作法打造全龄友好产业社区”案例成功上榜。作为温江具有代表性的三医集聚产业新城,永宁街道成功探索出将产业发展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2021年以来,永宁街道对标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聚焦青年人才、“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把柔性关照渗透到社区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全力推进全龄友好产业社区打造,赢得了辖区入驻企业、园区以及居民们的一致好评。

全领域融合党建聚势能

构建心安如家治理格局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永宁街道逐步转变为三医企业集聚的产业新城,但也衍生出社企联动缺平台、公服配套缺品质、新老居民缺融合、人才流而不留等新痛点。2021年以来,街道直面问题,以三医资源承载较为集中的杏林社区为试点,打造“盼望来、想留下、能安心”的全龄友好产业社区,着力构建“杏”好有你、心安如家的治理与服务新格局。

杏林图书角

如何把“家的温度”渗透到每个空间,让每个工作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切实感受到社区的蝶变?带着这样的思考,永宁街道高效统筹社区内外产业资源优势,结合“学党史、办实事”同频共振,通过内外联动,全领域搭建党建平台聚集发展动能。杏林社区以社区党委为纽带,搭建起3区(园区、院区、小区)+企业党支部的“1+3+N”产业社区党建联盟,通过常态化党建联席会商机制,不仅为政府、园区、企业搭建起了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更进一步在党建联盟成员单元间构建起党建共建、活动共办、资源共享、发展共商、问题共解的强大动能。

全方位整合资源增效能

全区域美化空间建场景

在构建全龄友好产业社区中,永宁街道全方位整合资源,一方面聚合上级部门能量,争取市妇联、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等10余个部门资源,共建项目20余个。另一方面,聚合人才资源,串联引导企业人才、乡贤、志愿者等全过程参与社区规划设计、改造运营。聚合园区、街区、小区可以利用空间资源,以15分钟便民服务圈、10分钟为老服务圈、5分钟自然体验圈为目标,构建了以社区综合体为核心、园区为补充、绿地空间为拓展、街区小区微空间为延伸的全龄友好服务网络。

杏林儿童议事会

以“全龄段、全体系、全周期”需求为导向,永宁街道杏林社区打造出特色化、精品化、智慧化的“六大共享场景”。实施亲民化改造的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六大共享场景”中最重要的部分,不仅依托智慧政务建设,强化了政务服务能力,还通过优化“零距离、开放式、家庭化”亲情服务,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服务氛围。党群服务中心重点打造的“杏好有你·沉浸式家庭服务馆”已全面开放,该馆是社区携手市、区妇联联建而成,叠加有巾帼学院、学梦乐园、食育空间等17个功能,是真正让家长放心、孩子开心的关爱基地。“杏林社区是成都市首批4个儿童友好社区市级试点之一,也是全市唯一在产业园区打造的儿童友好社区。”杏林社区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道。

杏林直播间

此外,社区还打造有“颐乐·时光道”,集成日间照料、医疗卫生、家的味道等10大功能,让老人舒心;打造青年人才服务聚集地,集成创业就业、全时法律服务、交友交流以及出入境等服务功能,让青年人安心;打造灵活就业帮扶基地,利用闲置小区架空层、街区铺面等资源,打造“杏林乐业坊”和“杏福驿站”,实现4050人员和特殊群体就近、体面就业;打造户外自然共享乐园,在社区公园植入三医文化和12个主题驿站,实施“杏林春暖·百花绽放”共享项目,拓展志愿活动、消费体验、治理服务等多种功能。

全龄段运营项目提品质

全过程发动群众促友好

搭建平台、营造场景后,在接下来的运营阶段,永宁街道再次创新,以“公益+低偿+市场”方式,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参与,精心策划运营“四大计划”,增强居民参与感、获得感。

实施“健康之约”计划,截至2021年底,依托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大型专家义诊体检、健康讲座等“五进”活动20余场次,惠及居民3000余人;实施“成长之约”计划,开展“友好妈妈”系列课程、“童之趣·学之乐”暑期托管班、儿童义集等妇女儿童成长项目30余项,吸引2000余个家庭参与,助力“双减”;实施“友邻之约”计划,举办“玫瑰之约”音乐会、人才相亲会、社区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促进新老居民互动融合;实施“暖心之约”计划,通过弱势群体就业帮扶、留守关爱、蓉姐对你说纠纷调解等活动,力求让特殊群体就业增收、遇事不愁、生活自信。

专家义诊进社区

在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方面,街道、社区问需于民,梳理出便民服务、医养康复、文化教育等10大类服务需求清单。邀请各领域专家走进社区现场指导,组织社区“三医专家人才库”、社贤达人、党员群众代表和儿童议事会等群体参与,共同对社区营造及活动等出谋划策,确保专业化、精准化、亲民化。运营期间,街道社区定期对服务项目、服务质量进行群众测评,对得分较低的项目活动进行动态调整,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刘俊 街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