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踩雷了!”提起最近打卡的网红西餐厅,合肥市民谢宇摇摇头。春节期间跟相亲对象第一次见面,他特意在点评类平台上选了一家高分店,“没想到菜不好吃,环境还那么嘈杂,和平台上的评价相差甚远。让我好没面子。”(2月8日《北京青年报》)

冲着“消费好点评”去,本想享受高品质服务,却陷入了一个“坑”,所谓的“消费好点评”原来是“消费假点评”,在其背后是控评手段“花样百出”,“消费点评”早就失去了“声誉”。

“消费好点评”本该是“消费者在消费之后的真实评价”,容不得半点虚假,可这却是“天真想法”,是“理想状态”。其中有平台参与造假,商家花钱“购买”,消费者为了贪便宜而失去“本心”,于是合力演绎了“消费虚假点评”,这只是害了那些想以“消费好点评”为标准去找寻的消费者,结果必定是“一场空”。

应该说,近年来,有关部门多次开展打击刷单炒信、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一些点评类平台也出手整治刷分控评等流量造假问题,每次处理的账号都数以万计,但刷分控评等乱象依然难以根除。对此,建立健康的“点评生态”成为一种激越的呼吁。如果的确是想让“消费点评”生存下去,也需要各方合力,可即便是如此,“消费点评”可能很难再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毕竟声誉倒塌了,再树形象实在太难了。

当下,平台的“消费点评”就成为了鸡肋。一方面平台、商家还需要靠着“消费点评”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另一方面上过当的消费者很难再相信“消费点评”,对于所谓的“消费好点评”也会心存疑惑。即便是相信,也只会相信一小部分。上过当了,还会再继续上当吗?况且,即便是构建出健康的“点评生态”,也无法保证一直“健康”。商家全是诚信的,消费者全是理性的,不会因为一点小利而说假话,在当前情况下,可能很难办到。

对于“消费点评”,能否换一种方式体现同样的价值?可以参考职能部门对餐饮单位的“评价”。当下,餐饮业卫生监督公示制度采用“笑脸”、“常脸”、“哭脸”3种脸谱代表餐饮单位的卫生优劣状况。卫生监督部门还会对餐饮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并根据下一次复查情况及时更新表情。

如果相关部门对“消费点评”实行动态管理,用“笑脸”或是其他方式进行评价,因为职能部门参与,是不可能作假的,可以保证其权威性。当然,消费者也可以参与到职能部门的管理之中,在大数据时代,依靠发达的网络技术,是可以设计出科学的、权威的“消费点评”。既然当前的“消费点评”制度存在太多的问题,就应该另起炉灶创新新的评价制度。(王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