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陈碧红

“成渝之间要克服’瑜亮情结’,坦率承认和正确认识目前的竞争状态,以良性竞争、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规模效益,打造中国第四超级国际经济区。”6月20日,在西博城举行的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毫不回避地指出这一问题。

当前,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方对如何唱好“双城记”、画好“同心圆”的认识、路径和方法也逐渐清晰起来。

为进一步凝聚共识,找到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有效抓手,当天,由四川省社科联、重庆市社科联及成都市社科联、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智库以及社科界和政府部门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和代表,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两中心两地”定位、7大重点任务等主题开展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值得一提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库联盟在论坛期间成立授牌,成都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分别当选智库联盟第一届和第二届轮值主席。

厘清竞合关系

积极建立 “成本分摊、利益共享、损失补偿”的竞合机制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与沿海众多发达的城市群经济圈相比,位于西部腹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究竟有什么特点与优势?

作为最早研究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专家,重庆工商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廖元和用一组数据说明问题:

作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拥有1亿人口,市场腹地巨大,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7%。从这两个指标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备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中心的禀赋条件。

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是路上南北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结合的交通枢纽,逐渐形成了人口聚集、城市聚集、产业聚集、生产要素组合良好的双中心城市群。

然而,正是这个拥有1亿人巨大市场、正在加速崛起的新兴经济圈,却也有自己的“烦恼”:市场相近、产业相近,合作与竞争就像是一对“双生子”,始终难以规避。在加速融合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好此消彼长与相得益彰的关系?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毫不避讳地指出,经济圈是全球的重要经济空间新层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备了世界级城市群的基本要素条件,但成渝之间需要克服“瑜亮情结”,坦率承认和正确认识目前的竞争状态,以良性竞争、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规模效益,通过建立竞合机制,遵循“靠己扬长处、借力补短板、共同抓关键、携手打基础”的竞合原则,加快打造中国第四超级国际经济区。

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建立起”成本分摊、利益共享、损失补偿“的竞合机制,共同抓好”拥抱智能化、全球化和群网化“的关键,携手打好”建立高水平的市场制度,建设国际一流的基础设施网络”的基础。

“大家都说重庆和成都存在激烈的竞争,实际上他们之间并不存在要素的竞争。”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则进一步认为,一个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半径一般为100-150公里,而成渝两城的距离是300公里,通过协同发展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就能形成两个半径150公里的都市圈,成渝两地在做好各自市场的同时有力支撑经济圈的发展。不仅如此,这1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还能就近消化生产的产品,并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全世界的产业转移,从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

抓住关键环节

着力破除融合发展的门槛和障碍

尽管合作基础良好、发展愿景一致,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还有不少门槛和障碍需要破除。

“单从重庆和成都之间的铁路发车班次来说,就显得很不足。”廖元和统计发现,尽管重庆和成都之间的距离并不远,但目前每天从重庆往返于成都的铁路有50多班,而南京到上海则有150多班,发车密度只有对方的三分之一。

发展,也有滞后性。成都市社科联主席、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认为,对比粤港澳、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成渝两地的经济总量占比、科技研发强度、科技创新密度、高新技术企业产值总量以及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带动程度,都还存在显著差距。

加快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如何抓住关键环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趁势而上?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罗来军教授分析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涉及的范围广泛,首先需要从中央部委、省市、地市等层面建立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政府间协商机制,同时,应特别重视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把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核的突破方向。

“产业发展更进一步而言,就是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轻工业、旅游业等为重点方向,实现世界级的产业与企业集团版图。”廖元和说。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以长三角创新一体化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成都和重庆必须要发挥中心的作用,向外围提供金融、国际化、创新等发展要素。“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最重要的问题,不仅是长三角区域的扩容,更是上海这个中心的扩容和壮大。”洪银兴认为,成都和重庆之间也可以建立科创走廊,实现科技创新在更大范围推广。

针对如何实现以点带面、以线串片的联动发展局面,肖金成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不仅做强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发挥超大型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还应在成都和重庆的中间区域要崛起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形成支撑经济圈发展的新支点,在川渝毗邻地区建立次区域合作机制和示范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