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中国青年报》上有人撰写一文,提出:“微博热搜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有‘热度排斥症’。这是一种看上去冷静的‘病症’,也叫审美版权,指对当下大热的东西持观望态度,更愿意用自己的节奏接受‘安利’。受众开始对风头强劲的内容保持警惕心,并产生天然的排斥感了。”

依照热搜生成算法,微博热搜多由网民搜索产生,网民多为年轻人,年轻人患上“热搜排斥症”,似乎不符合因果逻辑。要知道网络是网民的世界,网民的习惯反应多源于环境的固有变化。目前来看,不是网民变了,而是网络变了。

各大平台的热搜榜看上去是信息检索的反馈榜,实际上也是信息推送的广告榜。不同的推送算法,反映出不同的趋利性。而人为设计的推送算法,终究针对的不是网络,而是网友。站在榜单背后的有心人,期待利用从众心理,自网友视野中,吸收流量。热搜榜产品产生以来,收费推销与自我推销就从未止歇,“买来的热搜”比比皆是。

恰如古话所说:“全则必缺,极则必反。”肉吃多了会腻肉,药吃多了会耐药,热搜看多了也会产生“抗热搜性”。面对打着“理中客”旗号的非天然榜单,自然有网友产生抗拒心态,开始结合自我认知分析眼前热搜到底是“真热”还是“虚热”。进一步会怀疑,热搜榜上的信息是“真”是“假”,有没有“反转”,有没有“内情”。

纵观十数年来的网络生态,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炒作等等网络乱象起起伏伏,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被“反复打脸”。伴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流行,正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网络生态发展需要理性的力量,年轻人不愿意当“键盘侠”,不愿意成为古斯塔夫·勒庞笔下那群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的乌合之众。

加之,Z世代的年轻人普遍强调个性化,他人生活的热搜,不一定是自己的热搜。反其道而行之,或许能得到别样的网络体验。在精细化生活的趋势下,不少年轻人开始推崇网络生活的“断舍离”,剔除与己无关、多余冗杂、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享受轻压力、高质量的网络生活。“热搜排斥症”正是舍断的一种表现。

各大平台的热搜榜看似依旧火热,同时亦在逐渐“老去”。任何网络产品如果不能客观反映网络现实,无法满足大众需求,甚至被大众所不信任,势必会被网络热潮所淘汰。当所有人不再执迷于热搜,热搜榜就没有网络效应。还是希望相关网络平台自我革新,面向网友推送更真实更精益更符合网友需求的产品,别抱着榜单故步自封。

互联网应用侵入大众生活,社交网络串联千家万户。“热搜排斥症”不是病症,而是疫苗,这意味着社交网络进入“买方市场”。年轻群体能自主应对恶意营销、恶意炒作,这对网络生态健康发展来说不失为一个好趋势。(严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