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当前,我省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各级党委、政府、帮扶单位、帮扶干部以决战决胜的实际成效践行初心使命、做到“两个维护”、检验政治忠诚,坚决夺取收官之战全面胜利。


为积极讲好脱贫攻坚仁和故事,形成扎扎实实抓脱贫、感恩奋进奔小康的浓厚氛围,即日起,四川日报攀枝花全媒体中心联合仁和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我晒我村”系列融媒体报道,以仁和区内贫困村基层群众的视角,展现脱贫攻坚以来村容村貌,村民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

川报观察记者 唐子晴/文   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张强生/视频

“杨梅酸酸甜甜,就像我们村的脱贫历程,借着这股甜劲儿,村民们的生活也越过越好。” 6月7日,波西村螃蟹箐社社长张绍云顶着大太阳,骑电动车来到自家杨梅地里,他惦记着已经成熟的杨梅果。

作为村里第一批杨梅种植户,张绍云不仅是村上的杨梅种植能手,还成了党员种植示范户。“我的杨梅地里有位‘老伙计’,今年已经17岁,当初种下它时,没想到会有现在的规模。” 近年来,平地镇波西村着力发展产业脱贫,在政府帮扶支持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杨梅、冬桃、烤烟等产业,全村实现全面脱贫,村民共同奔小康。张绍云的杨梅树越种越多,现在2亩多的杨梅,每年带来将近4万块的收入,“收入高了,生活越过越好了,你看我的这电动车,可以折叠,是家里孩子买了车‘淘汰’下来给我的。”老张打趣道。

“以前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缺水,果树没水根本不得行。”张绍云指了指果园外的水表箱,“这里的水是从平地水库直接引上来的。”村上为了让水通到地里,让每一棵果树都“不缺水、不差水”,修建了引水管网,为波西村的生产用水引来“外援”,也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不仅我的生活有变化,村里的变化也越来越大。”多年前,张绍云自家杨梅园门口的路还是土路,“从家到园子,只能走路,下雨就更恼火,得走15分钟左右。”村上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张绍云所说的这条土路,也被修成了平整的水泥路,骑上车5分钟就能到杨梅园。道路平整了,来村采摘杨梅的游客也多了,“游客能直接把车开到园子门口,都说方便。”

刘家成 摄

从杨梅园出来,张绍云骑上电动车,执意要带记者去村民李卫丽家做客。“他们家当初是村上最困难的贫困户了,现在简直大变样,必须去他家看看。”4年前,李卫丽和邻居住的还是土房,一遇到雨天,家门口的路就成了“泥塘”,深一脚浅一脚,出行非常不便。2016年政府打造“彝家新寨”项目建设,帮助村民“盖新房、建新楼”,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李卫丽家的土房子变成了如今的二层砖房,硬化路面也通到了家门口。

从2014年评定为省级贫困村到2019年全面脱贫摘帽,再到如今产业发展渐入佳境,波西村不断“加码”升级各项措施,完善村社道路、改善生产生活用水、提升村居环境、持续壮大特色产业,“村上的变化说也说不尽,有了产业发展,有了新道路和新房子,大家也都有底气了,日子肯定越过越好,欢迎更多的人来我们波西村摘杨梅,看变化!”老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