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愿意进厂当工人吗?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年轻人直接给出了“不去”的答案。有关调查显示,上海市不少制造企业存在较大岗位缺口,却很难吸引到人。而与其相对应的,则是大量年轻人投身于外卖、快递等灵活就业新业态中,甚至“引流”了不少原先从事制造业的年轻人。一些“智造”企业也高薪难觅与企业匹配度高的技能人才。(1月20日中工网)
人们都说多吃一些苦,然后积攒一些社会经验才能有所成就,其实很多人都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从当前来看,制造业用工荒的状态仍十分突出,即便是月薪达到了2万,一些年轻人仍不愿意去企业当技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有的年轻人的父母已为他们挣了钱,不需要他们自力更生。另外,很多年轻人感觉在工厂工作既苦又枯燥,是一种煎熬。因此,许多年轻人不求找一个高薪的工作,只是希望找个不是很忙的工作就行了。正因为很多人都不想干重活,或者不想拿一份高薪作为奋斗目标,那么就让一些行业有了“用工荒”的情况。
“去不去当技工”是年轻人很难解开的“结”。因为这个结很难解开,从而使制造业这种“用工荒”已席卷沿海制造业多年。除了很多年轻人不愿当技工外,关键是技工的社会地位还没真正得到提高。虽然近年来技工在工资待遇等方面有所增加,但社会上还对他们还有一定的偏见,认为他们文凭低,素质差,是“低人一等”。因而,很多人宁愿少拿一些钱,仍千方百计托人找一些清闲的工作,不愿做拿所谓的“高工资”的工人。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就是要尽快补齐人才总量不足的短板。要想让年轻人解开“当不当技工”这个结,就必须提高技工的社会地位。这个社会地位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还要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待遇等。日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服务保障,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提高技工的收入水平,探索技工长效激励机制等等,从而让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才能使他们增加职业尊严感和社会荣誉感,才能增加他们的自豪感和获得感,激发更年轻人解开那个“结”,增加当技能的欲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时代。
今天,工人去哪了?明天,谁还来当工人?这是工人之问,是制造业之问,更是国家发展之问。要解答这些问题,各地不仅要提高技工的工资待遇,而且应在制度设计等方面,对技工在身份上得到认同和尊重,给他们有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使技工能够受人尊重,有机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有空间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作用,完善技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措施,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在增强技术工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的同时,激发技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才能在世界上有更多的“中国制造”。通过各方合力,重塑工人荣光。(胡建兵)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