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潮玩概念推出“图书盲盒”,买到什么书全靠碰运气;主播叫卖“1元图书”,直播带货击穿底价……近期,图书出版行业推出层出不穷的销售“新玩法”,引发不少争议。不少消费者反映,购买的“图书盲盒”,里面的书大多质量不高,有滞销书清库存之嫌。而且,“图书盲盒”大多不接受退换。(1月11日 《光明日报》)
盲盒源于日本的福袋,有游戏的成分。进入中国的初期,主要是快递行业消耗快件弃品,其实,快递企业私自以盲盒形式销售快件弃品,也违反法规。购买者以赌徒心理购买盲盒,希望能撞大运,拆出物超所值的“宝物”,所以它就成了有点偏离轨道的消费。
“万物皆可盲”吗?其实也未必。在笔者看来,销售盲盒除了遵守基本的法律法规之外,还是应当有禁地的,比如活物,比如书籍,等等。然而,盲盒的“春风”也刮到了图书销售上。媒体调查发现,一些机构趁热推出“图书盲盒”,内含图书数量不等,具体是些什么书,在购买、拆盒后才知道。
事实上,不该出现的“盲盒图书”,在多个电商平台都有销售,而且,“图书盲盒”的种类很多。很多消费者打开盲盒发现,大部分售价远低于所含图书标注的总价,甚至有6元10本、4元5本的极低价。不过,这些看似很便宜的图书,却存在几种弊端:第一,它可不能不是读者想要的图书;第二,这类图书很大的概率是盗版,或者印刷质量不佳,可读性低;第三,这些图书极有可能是滞销书。盲盒,成了商家清库存的手段。
很显然,“图书盲盒”与其他盲盒一样,是一种营销策略而已,商家的目的是把盲盒当成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的噱头,当然不会考虑质量和选品。如果读者一味地用赌徒心理购买“图书盲盒”,可能既得不到想阅读的图书,也不能调换和退货,那么,就会形成浪费,也影响阅读的心情。
借助盲盒来推动行业发展,也未尝不可。但是,图书入盲盒,也不能随意地“盲”。出版社、图书商、电商主播等,在推出“图书盲盒”的时候,一定要给读者划定一个范围,比如是经济类、社会类、历史类、文学类等,让读者心中有个谱。再者,“图书盲盒”也要讲究质量,不能涉嫌侵权。另外,销售“图书盲盒”的商家,在“一经售出,概不退换”的原则下,尽可能地帮读者调换,让他们互通有无。
图书市场萎靡不振,出版行业焦虑,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是,作为“内容为主、知识为王”的图书,不能只在销售技巧和销售渠道上耍心眼,而应正本清源,在知识、内容和阅读服务上下功夫;否则,消费者肯定不会买账,“图书盲盒”恐将行之不远。固然,职能部门要发挥好引导、监管、服务职能,推广全民阅读,让原创优质内容有更大的市场、更多的读者,但是,知识提供者和出版行业也要进行反思,毕竟,唯有好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黄齐超)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