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又到了吃腊味的季节,准备柏树枝,架好土炉土灶,年味随烟火味而至——这是四川传统的熏制腊味的方式。那么,如何既保留传统年俗,又做到文明环保?在成都温江,当地通过电烘、引导企业为居民提供集中熏制场所等方式,探索出了一条“两全其美”的路径。

吃熏腊肉是一些地方的传统民俗习惯。然而最近这几年,随着环保文明的来临,不少地方是“禁止熏腊肉”的,为此还颁布了禁止令,组织专门执法力量进行查处。然而,四川成都今年的做法就挺好,对于熏制腊肉的诉求,他们并非“绝对禁止”,而是提供了“温柔以待”的空间。禁止的是“各家各户熏制腊肉”,而打开的是“集中熏制腊肉的方便之门”。

有关部门预测显示,今冬大气污染防控形势严峻,而一家一户的熏制腊肉的习惯显然是不够环保的。一边是“百姓的口福”诉求,一边是“环保的幸福”期待,如何做到两全其美?成都市环保部门采取了企业、镇(街)开展腊肉集中熏制试点等措施,让市民不再偷偷找地方熏制腊肉,既有效保护了市容环境,又让市民吃到“巴适的腊肉”。把传统的“烟熏”变成了现代的“电烘”,而且由有关部门提供集中制作的地点,辖区的居民可以到“距离自家最近的地方”享受免费的服务,这样的做法是值得赞许的。

环境保护当然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但是环境保护也要考虑民生的诉求,不能“心急喝热粥”,那样只会适得其反,甚至是引发民间的怨气,有些事情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而且一些民俗的烟火气息更需要我们用“变通的办法”温柔以待。

而实际上,现实生活里,打着环境保护名义的“极端措施”却着实不少。比如,有的地方禁止“用大锅蒸馒头”,有的地方禁止“百姓烧炕取暖”,有的地方“年初二就撕掉春联”。最极端的是,某地一位“民间艺人”因为传承了“焊花手艺”而被以危害安全的名义起诉到了法院,最终在舆论的关注之下才幸免了“锒铛入狱”的结果。

我们有很多民俗习惯,有的民俗习惯确实需要丢进历史的垃圾箱,比如烟花爆竹过大年。但是,有的民俗习惯是需要我们善待的,需要考虑民俗习惯与现代文明的对接,不能一股脑儿地都“赶尽杀绝 ”。就像一些地方的“杀年猪”风俗,你如果完全按照有关规定来看,就是违法的。可是,你如果用民俗的眼光去宽容,做好服务和监督工作,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其并不危害社会。

吃熏腊肉是民俗习惯,也有传统文化元素,因此需要我们温柔以待,不妨宽容一些,或者用“现代管理”“现代服务”找到完美的融合点。就像“烟熏变电烘”“提供集中熏制点”就实现了和谐共生。

要宽容“熏腊肉的烟火味”,别以环保名义,把“传统年俗”赶尽杀绝,要让“文明环保”和“传统年俗”美美与共。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