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洮南市一名网友呼吁,减少非必要、非教学任务进校园。这名网友说“短短几个月,我们家长和孩子收看了1次消防的直播、下载了1次反诈骗APP、进行了1次‘小手拉大手’打疫苗、看了1次爱眼日的视频、关注过几个公众号、注册了1个消防的什么东西、家长扫了2次雪等”,频次太高,而且对家长的考核过严。今年12月,吉林省洮南市一名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呼吁,减少非必要、非教学任务进校园。(12月26日《澎湃新闻》)

短短几个月,家长就被学校“折腾”得不行,既要看直播,还要下载APP,更要扫雪等等,这让家长很是反感,不禁要问,学校为何喜欢“折腾”家长,这其实是冤枉了学校,学校恐怕不是那个始作俑者,也多是为了完成本部门交代的“任务”罢了。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其中规定,科学安排有关教育宣传活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教育宣传活动,要根据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由教育部门整体规划、分类指导、统筹安排进入校园。如中小学课程已有类似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融入教学安排,不得重复安排。从现状来看,虽然“进校园”的活动减少了,但也并没有完全做到让校园安静下来,还有一些活动仍然能够违反“规定”进入校园,继续“折腾”学校和家长。

如果说,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看消防直播,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提高孩子和家长的安全意识,这样的活动还是可取的,但“(组织)打疫苗时甚至要求把所有人7、8张图片整到一起”、“爱眼日,学校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看然后拍照片,群里就出现了多张带着矫正眼镜的孩子近距离盯着手机看的照片,爱眼日变成了碍眼日”出现这些现象,显然是由于“折腾”思维引起的。

本来,家长家长的角色,学校老师有学校老师的角色,他们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双方配合,一起教育好孩子,可有些职能部门看到学校的“资源”,为了使自己的“政绩”好看一些,就通过一些“手段”让学校听从安排,学校被逼无奈,也只能服从,只能“牺牲”家长了。

“折腾”家长何时休?为何有了规定得不到严格执行?一方面是权力作祟,面对学校诱人的蛋糕,如何会白白放弃?另一方面是没有相关的惩罚和问责。活动违反规定进入学校又怎么样?只不过,以前是明目张胆地进入,现在变成悄悄地进入,只要让学校领导“听从”就可以了,学校领导让班主任听从,班主任也只能让家长听从。家长明知道是违反规定的,但为了自己的孩子,也要“听从”。

让学校专心于教书育人,从现状来看,仅仅有“规定”还不行,唯有规定硬起来,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投诉和反映,并且能够得到很好的“回应”,一些违反规定的职能部门相关人员能够受到处罚,如此,“折腾”家长才会停止。(王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