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成都市体育局和东部新区联合打造的成都首个室外智能健身房在东部新区地铁18号线三岔站站前广场建成投用。据了解,该室外智能健身房配备了集成体质测试系统(体测亭)、立式健身车、推胸划船双功能训练器、智能竞赛车等19组器材,且均免费向市民提供。(《成都商报》12月21日)
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身逐渐成为大众生活“刚需”。然而,步入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大众渴望健身,却又缺乏时间与资源健身。现今,传统健身器械搭配智能化测量设备面向大众推出,告知使用者怎么锻炼,何时锻炼,该锻炼哪里。在确保科学健身、安全健身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健身效率,势必促使市民朋友“动起来”。
过去,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公共健身设备为“大爷”“大妈”等中老年人专属资源,与年轻群体绝缘。推出公共属性的室外智能健身房,有助于引导市民摆脱公共健身资源低劣低质的刻板印象。在长尾效应下,促使青年健身爱好者接受非智能的公共健身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根据艾瑞咨询《2021年中国智能运动健身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运动健身行业规模将达到820亿元。事实上,从传统健身行业走向智能健身行业,往往需要一段适应过程。以推出公共资源的形式普及智能健身,引导相关行业融入市民生活圈,让市民接受智能运动消费,对产业发展来说也是好事。
国务院8月份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明确指出:“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体育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成都此时推出室外智能健身房,既是响应通知指示,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举,也是共享智能化资源与健身服务资源,丰富城市运动健身风潮之举。
当然,好资源需要保护好。与传统机械健身器材不同,智能化产品的维护要求较高。直面风吹日晒,倘若传感器设备失灵,失去智能测量的功能,健身效率将大打折扣。除了完善相关保护力度,还需要引导使用者合理健身,避免过度磨损,让市民朋友的智能健身习惯能持久地坚持下去。(严奇)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