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住的公租房入户门是智能锁,但密码和钥匙都不在自己手上,仅能通过刷指纹进入。12月1日,小魏出门后发现回不了家了,当天她无奈发朋友圈,“来的时候好好的,回不去了”。对此,该公租房项目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安装智能锁是上级统一要求,主要是为了防止住户转租转借,只能是本人录入指纹。(《华商报》12月14日)
安装智能锁的理由煞有其事,却充满了槽点。《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公共租赁住房的所有权人及其委托的运营单位应当负责公共租赁住房及其配套设施的维修养护,确保公共租赁住房的正常使用。”试问,进出门如此不方便,这样的公租房对住户来说,称得上“正常使用”吗 ?
不可否认,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应用,安装智能锁的家庭越来越多。然而,实践也发现,不少智能锁的指纹扫描功能只能说“可用”,说不上“实用”。毕竟,指纹扫描受多种因素限制,指纹有磨损、不干净,指纹识别点受破坏,都有可能会导致扫描功能失灵。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部分低收入人群来说,指纹变动或沾染污渍亦是常事。
既然是保障性住房,公租房管理自然当以保障承租人基本住房体验为先。牺牲承租人住房体验,只为防范他们转租转借,如此保障实在“本末倒置”。且将每一名承租人列为可能破坏规矩的对象,难免流露出对公租房使用群体的恶意。难道防范转租转借仅有安装智能锁并收走钥匙这一个途径吗?
实际上,《民典法》第一千零三十三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钥匙和密码都不在承租人手中,倘若有人伺机闯入公租房,侵入他人私密空间,管理者又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没有安全感,这样的住房还能有多少保障性?
面对采访,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整个小区都是公租房项目,除了扫刷指纹,也有采用人脸识别或者身份证识别方式进出。试问,后者采用识别方式,是否征求过公租房住户的意见?在大众呼吁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的今天,人脸识别与身份证识别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以管理为由,采集住户重要敏感信息,恐怕不一定能被法律所认可。
说到底,不管是保障性公租房还是普通的租房都不能强行统一管理钥匙,是否使用智能锁,是否接受指纹扫描、人脸识别、身份证识别等其他识别功能,必须得尊重承租人的意愿。不能用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替代应有的住房保障步骤。仅能刷指纹的公租房项目实在太“霸道”。(严奇)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